如果你在生活中观看了一部优秀的作品,你会怎么写观后感呢,为了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我们一定要将思路都梳理好,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勇士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1
上周星期四晚上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勇士》,电影中讲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故事。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大无畏的人,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天祥把自己宝贵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这不知激励了多少爱国志士啊!在《勇士》这部电影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表现了红军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战士气壮山河的气势,也体现了当时红军过长征时的重重困难却不后退的民族心态。
带着给同胞们报仇的决心,红军将士们必须要在三天三夜中跑完240公里。每个战士都明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没有一支队伍可以跑出这样的成绩。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而是,卸下身上所有的负担,这包括:干粮、水。
在跑240公里中,有一个勤劳而又勇敢的战士王东宇牺牲了。事情是这样的:田生才是反动派战队中的打炮手,他因为打炮技术精湛而在红四军围剿这个军队时被收到了军队中,在跑240公里时他不断的因为腰疼而要人背他。这时,队伍中一心想要学习打炮技术的战士王东宇说道:“你只要教我打炮,我就可以背你。”田生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不幸的是这个小战士因为体力不足而活活累死了,炮手田生才被战士的坚定信念所震撼。因此,他答应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心一意的代替王东宇来保卫国家。说实话,炮手田生才在这次的战斗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这次的战斗失去了他,这次战斗就不可能成功。
在双方争夺泸定桥时,可恶的中央军把桥上的桥板拆了下来,而红军战士们也没有因此停止脚步。红军将士们一个个勇敢的爬上铁链到前方去铺桥。为此,有许多英勇的战士为了铺路而牺牲。
这部电影中红军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甚至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最精彩的部分!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对于我一直都是写在语文课本上的故事。作为教育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信息学院党总支组织大家观看了再现这一历史壮举的史诗大片。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军令大于天的革命信念,飞渡泸定桥,13根光秃秃的铁索和下面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一部英雄儿女的革命赞歌让红军长征的历史从未如此震撼过!
1935年5月下旬,红军来到大渡河畔。27日清晨,中革军委令黄、杨率红4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奔袭,全程320里,3天赶到。部队一天一夜走完240里,29日凌晨6点,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跑完了这240里路,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是光秃秃的13根铁索和一场以死相搏的恶战!终于体会到“飞夺”的意境。面对仅剩下13根铁索的泸定桥,由22名战士组成的敢死队,冒着守军的炮火,一边铺桥板,一面向前逼进。黄开湘站在桥头坐阵指挥,杨成武带着第2梯队紧跟在敢死队后面。经过激战,终于夺取了泸定桥。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通过观看以史实为基础的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的长征故事,感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应把这种敬意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对得起革命先辈的付出,才能让长征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自觉用长征精神砥砺意志。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充满波折和坎坷,当遇到困难和波折时如何克服,尤其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行。用长征精神来砥砺意志,会让自己的意志更坚,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对于克服困难,经受挫折考验都裨益良多。所以,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善于用长征来照一照,用长征精神来振奋我们的精神,鼓舞我们自己的士气。千方百计走好新的长征路。
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国家所进行改革开放事业其实就是在走新的长征路。同样,新的长征路也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各种困难交织。正如我们通常所讲到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后,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其实就是新长征路上要战胜的困难,要跨过去的坎。把对长征的敬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不畏艰难、披坚执锐、勇往直前,在的新长征路上不断创造新业绩,取得新胜利。
一言蔽之,对长征表达敬意,不仅要心动,更要行动。只有真心行动起来,长征精神才能幻化成现实中的强大力量。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3
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后,我们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
电影开始了,我们都认真地看《我的长征》。整部影片让我高兴,让我悲戚,让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身边不时回绕,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的心中回荡着。
影片中,红军战士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他们不畏艰辛,日以继夜地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我们只有从现在起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长大后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同学们,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他造中华民族世纪的辉煌吧!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4
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国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红军利用敌人留下的破船,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泸定桥天险,知道前途危险,依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勇敢。
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清除伏兵对前进的阻挠,廖大强和余振中每次都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与队伍走散后,坚持前行,按时到达与队伍约定的汇合点,这是信念。
为了战争胜利,王冬宇立志学会打炮技术,以至于在疲惫的时候坚持背着田生才前进,把自己累得永远不能起来,团长为了救小女孩而炸伤了小腿,小女孩的一句“哥哥”,让小红军心里有了亲人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坚持,勇敢,信念,民族大义,这是红四团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如果你没机会重走长征路,没有时间去阅读长征书籍,没有途径去感受长征精神,我建议你去看看《勇士》。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5
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了由学院党委主办,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看一场红色电影、发一条红色微信”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学院党委组织师生观看长征主题电影《勇士》、收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带领广大师生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师生纷纷利用微信平台发送了红色朋友圈消息,使长征精神在更远的距离、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中传递开去。
10月19日,材料学院100余名师生前往大连华臣影院软件园店观看新上映的长征主题电影《勇士》。影片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为原型,讲述了红四团官兵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由黄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对于此举,肖华上将在《长征组歌》中曾生动的有过以下描述:“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电影结构布局紧凑、剧情紧张而富有感染力,师生们被红军英勇向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染,每每动情之处总有人流下眼泪。
观影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感慨万千,纷纷拿出手机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观后感,为学习长征精神“刷屏”、“造势”。其表达的不仅仅有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还有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继续走好长征路的决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