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对书本的感受通过读后感记录下来,大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将书中内容记录下来,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屈原传读后感2023-50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屈原传读后感2023-5000字篇1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当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后,我才真正的认识了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343年,我还知道了屈原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
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他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 “ 博闻强志 ” , “ 娴于辞令 ” 。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能,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随后,屈原又被放逐离开楚国的都城郢都,到了汉北。公元前289年,再次被楚顷襄王流放汉江以南。屈原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早晨,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己,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成功。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远大理想,拥护世界和平,强烈反对破坏、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要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祖国做出更大的奉献。
屈原传读后感2023-5000字篇2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光的阴暗已撒满世界角落,随波逐流的种子已经在人心深处萌发。
而屈原呢?“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长长的历史通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的才华,然而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最终,为独行于世,不忘初心,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绝随波逐流。
而伯夷叔齐二人也是这样,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连微于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是圣人,率领天下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唯独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忠实信仰。
在众人苟且偷生时,岳飞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在与金求和时,岳飞坚决反对,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后,高宗为了与金和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初心,对自己生命负责。
而在现代,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时,鲁迅以笔为剑,斩除旧思想的荆棘,直指社会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巨龙从梦中唤醒,他在混乱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见渔翁,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流露在言谈之中,当时怀王身边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来不及思考就被一双手推进看不见的轨道,多数人在这里随波逐流,平凡地走过一生,而那些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人,会随着岁月轮转,成为人们心中的闪光点。
屈原传读后感2023-5000字篇3
每一个时代,尤其是动乱或是官员昏庸腐败得一塌糊涂时,都会有人无力地呐喊。千回百转,或许,不仅仅是爱情的代名词,《离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似乎见到了那个行者,被放逐后,久久不忍离去。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他,此时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依旧不影响其对于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此刻的他,尽管已然明白,所有的遭际,都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不群。即便了然于心,依旧深深眷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最无奈的自我慰藉。
心底被深深震颤了,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司马迁对他的注解,并进一步阐释,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而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当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在那样一个举世溷浊的年代,他,无疑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一路受挫,让少年心事当拏云的他,胸中郁积着一股难以消解的怨愤。惟有文字,才能排解这份沉郁的执著。于是,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样一座高峰,始终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胆怯。心向往之。
走进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记得那些时候,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无论站着,抑或躺着,脑海中出现的,尽是其中零碎的片段。很想完整地记诵,却常常难以拼凑。再次接近,增添了几分忧郁的喜悦。
不得不惊异于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香草美人,在他笔下,是那般灵动而富有生机。娓娓道来,花香四溢。
诗人苦苦追寻的,那般近,又那般远;那般真实,又那般飘渺。难以阻挡时间的印痕,一开始,便道出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担忧。毕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于是,不得不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像是要抓住时间的尾巴,一路追赶。及至于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旧四处奔走呼号。原本和谐的君臣关系,在小人的离间下,变得不堪一击。在所有的承诺都化为泡影的时候,依旧只是伤灵修之数化。
于是,开始种植各种花草。早上才刚刚采摘了去皮不死的木兰花,傍晚时分,又去拔取了一大束经冬不衰的宿盲草。这不,亲手种植的满园的兰草、揭车等,消除了一切的污秽。诗人正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够枝繁叶茂。
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众人都在纷纷攘攘地争名夺利,惟有他,在老冉冉其将至的时候,害怕修名之不立。于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依旧挣扎,早就有了愿依彭咸之遗则的打算。所以,才会那么坦然地呼唤,在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时代,在到处充斥着巧言令色的时代,除了发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呼喊外,他还能做什么呢?可是,依旧不甘心,尽管数次地安慰自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还依旧坚持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毕竟,付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想想,还是算了吧。既然没有志同道合之士,既然自己是如此地被排挤,或许是自己真的走错路了。赶紧调转车头,在自己还没有走远的时候。想想,回去穿上荷叶制作的衣裳,戴上高高的帽子,没有人理解又何妨呢,我的内心,是喜好芳香的。倘若真能这样,也就罢了。然而,即便如此,还是会遭人白眼。众女可能会嫉妒你的美貌超群。
诗人的姐姐站出来了,苦口婆心地劝诫其混入人群中,不要孤芳自赏了。在世并举而好朋的时代,孤掌难鸣。
诗人又一次惶惑了。依据着圣哲的处世原则,却如此的不能为世所容。面对重华,进行了一番陈辞。在圣贤和先君的对比里,找到了举贤授能的依据,可是,这依然无法改变自己君主的昏庸。
选择远游,或许是最好的出路。从苍梧出发,傍晚时分到达悬圃。太阳下山了,有本事让她慢点下去。命令羲和弭节,因为诗人还想好好游玩一番。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诗人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在咸池饮马,在扶桑总辔,折若木拂日,此刻的诗人是逍遥的。甚至,令凤鸟日夜飞腾。这时候,飘风率领着云霓来搅局了。而帝閽也不帮诗人开门。太阳将要下山了,于是,只得结幽兰而延伫。
早上渡过白水。想想,在这春宫游走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于是,转身,开始了下届三次求女的漫漫征程。无论是傲慢无礼的宓妃,还是有娀之佚女,抑或有虞之二姚,都与自己无缘。这个时候,又想到了自己不被理解,悲哀顿上心头。
找到灵氛进行占卜,实在是诗人的无奈之举。灵氛的口气很坚决,建议诗人远游。哪里没有芳草呢?留在这里,只是独添悲伤而已。每个人,对于草木的好坏都难以辨清,又哪能看出你的美好?
想要听从灵氛的吉占,但是,依旧眷恋着这片土地。于是,在旁晚等待着巫咸的降临。巫咸告诉诗人,暂时还是留在国内,要求同存异。并且要趁着年华尚未老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
看看四周,依旧混浊不堪。大家都变了,演绎着的,是竞进贪婪的风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去哪里寻找知音呢?
于是,诗人决定听从灵氛的劝告,准备风风光光地远行了。从天津出发,旁晚将会到达西极。路过不周的时候,让西海成为此行的目的地。带着琼枝炼就的干粮,坐在瑶象编制的车上。尽管路途充满艰辛,有凤凰作伴,到达赤水时,可以让蛟龙为自己架桥,还可以命令西皇把自己渡到河对岸去。歌舞升平,一片欢乐。突然,看到了故乡,仆人和自己心爱的马儿都悲哀不已。心底的琴弦,被拨动了。其实,无论到哪里,诗人都无法走远,因为楚国一直在他心中。
最终选择留下来的诗人,只能够从彭贤之所居。一波三折,依旧没能豁然地随波逐流。
这注定是一出悲剧,不管场面多么唯美。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留下了不可企及的高度,《离骚》成为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长歌当哭,行吟成为惟一渲泄的方式。很久很久以后的今天,打开《离骚》,除了深沉的挣扎,还有花香四溢的芬芳。
它是难以企及的高峰,走进并理解它,并非易事。或许,惟有连带着挣扎,才能融入其中。
此刻,依旧似懂非懂。
屈原传读后感2023-5000字篇4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传读后感2023-5000字篇5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盛开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国的泪,亦是楚国的魂,你的诗也随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