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范文 >读后感

屈原《离骚》读后感6篇

读后感是记录个人感受最直接的方式,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我们对名著故事的认识,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屈原《离骚》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屈原《离骚》读后感6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1

穿梭于时光中,隔着千年,触摸那绚烂而又冰冷的文字,一种苦涩蓦地涌上心头。是惋惜亦是悲痛?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因忠心耿耿而被奸诈小人诬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沉静,无奈,失望,落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他尽情地书写着自己内心的抱负与惆怅,淋漓酣畅,一气呵成。于是,便有了震古烁今的名篇《离骚》。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宏图伟业的唐尧虞舜,遵循着时代的正道,一步步,稳稳地走着,用自己的耐心与辛酸的汗水铸成了永恒,斑驳成了历史的辉煌;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狂妄邪僻的夏桀殷纣,踉跄在狭隘的土路,一拐一拐,仓促地走着,用自己的莽撞与残忍交织成了邪恶,斑驳成难以抹去的伤痕。足音哒哒中,爱国的屈原愿楚国能像唐尧虞舜一样,一统天下,而将夏桀殷纣的失败作为明镜,不要再将历史的悲剧重演。语气中,隐约透露着一份淡淡的无奈。是对奸诈小人的不满,还是感叹自己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拥有耀眼光环的玉佩五彩纷呈,夺人眼目。可是,雨飘中,为什么当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雨却无情地打湿它的翅膀,使它无力飞去?蝶,它是那样弱不禁风。在雨飘的摧残中,好似天仙般曼舞着美妙的身姿无奈地飘落而下。蝶殇翅,雪殇心。那玉佩,或许也会因为小人的糟蹋,而落下这样的结局吧。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拥有华丽外表的玉佩,好精彩,好绚丽!可是,蓝天下,为什么总有些许飞鸟落拓地翩跹过天空,故意揉碎了那透明的蓝?微风在寂寥地歌唱,将片片蓝吹成了记忆花瓣,碎碎地飘散。而那玉佩,或许也会因为小人的糟蹋,而落下这样的结局吧。屈原想想楚国的现状,摇摇头,苦笑。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太阳冉冉地升起,在空中凝成了明丽的色彩。清风徐徐地吹过,于是一阵阵的绚烂飘落,整个花园都像铺上了一床彩色的锡箔纸。花园里那些绽放的花朵,光彩夺目,显得那样妩媚娇丽,美丽非凡。不由的,他竟看得如痴如醉,恍若步入了一个仙境,整个人都融入一番纯净之中。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然而,毕竟那只是梦境,梦醒,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找不到能促膝谈心的知己,只有一片的虚伪与黑暗,心中不由得落满了琐屑的尘埃,阳光下只剩他略显单薄的身影。想与伤痛作一长盛大的告别,安慰自己,只要自己的心依旧向着楚国,就算周围再黑暗,自己再身心憔悴又怎样?无奈,身边没有流光溢彩的轮回,一阵阵地旋转过后,不羁地掩埋一段段尘世的欢乐。

薋菉箷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为什么悲伤一直存在?尘世的虚伪仿佛与他隔阂着,那周围氤氲着恶浊的世风,也只有他才拒绝,洁身自好。他太纯洁,太清高,终究,只有看不见的惆怅与孤独,与他如影相随;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都说当飞花殆尽时, 一切也将随风而逝。而这份愁,又怎能消逝?他不能对别人一一解释,也解释不了什么,只能独自一人细细地品尝这份苦恼。这时会有谁能读懂他对国家的真诚?那份清高所拥有的快乐蹲坐在墙的一角, 原来竟是那么的弱不禁风。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一生忙忙碌碌,却被外人评价是碌碌无为。一份伤感蓦地涌上心头。也罢,也罢,或许自己本就不应该在留这世上,它太黑暗。没有人理解我,我又何苦迷恋这故乡呢?他想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如若离别,则难舍难分。幻想着能超脱尘世,摆脱一切,但又舍不得离去。毕竟,自己的心还是萦系于楚国,再恨,再怨,就这样离去,也有些许的不舍。不能不离,又不能离,心里好矛盾。迷离中,那种炽热的爱国情怀如火,攀升于空中,愈飞愈高,却越来越清晰。最终,屈原选择了无奈的离去,以死殉国,以死来明志。终究,他没有屈服于恶势力,没有同流合污。或许,他已经感到欣慰了吧。

千年的精华,很多内容已经无法恢复它的真正面貌,只能在想象中,猜测屈原的苦、解读他对国家的热爱、品尝他的那份无奈。

吾今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知道前面的路会很坎坷,但是,我会不遗余力地努力去探索,去发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好凄凉,好悲切。在不能自持中,其它情感会如夜空中那朵绽放的烟花,终究都会归于空无,但唯有屈原的那份爱国情怀将万古长存。

朦胧中,屈原那破碎的身影缓缓地飘零,散落了一地,却又凝聚成月色下的一道长长的伤痕。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2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3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4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

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

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5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6

屈原年少出仕,位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可谓才华横溢,深得怀王之宠。此间,屈原极力举能荐贤,使庙堂之上一时“兰桂齐芳”。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欲施行美政,应是志在必得。平却落了个屡见贬逐,只能忧愁幽思于汨罗江畔,以至于自沉汨渊,只留下千年之后江面上的龙舟翩翩,我不禁为这位妙才深感悲哀——屈原虽可谓妙才,但绝非明哲。虽然“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但却“死而不容”,何以至此?从《离骚》中我们可见一斑。无论是“帝高阳之苗裔兮……”那开篇的述祖德以自抬身价,还是满篇的芳草美人自称,无论是“吾令曦和弭节兮”的颐指气使,还是“来吾导夫先路”的狂妄自大,屈原处处恃才自傲,动辄以芳草美人自居,必然会令怀王与群臣疏而远之,就这一点也注定了“进而不见容”的命运。也不是我要推崇中庸,而是屈原这样的一类人从历史中得到的从来都是苦果。才可恃而又不可恃。“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君子得势当做飞龙,蔽时可为潜蛟。即使是在站到了这么多的通达路口,屈原竟还是硬生生地一头走到了汨渊坠江而死,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实,我认为浪漫气质甚浓的屈原根本就不适合涉足政治,没有法度的“美政”根本就只能是一个“美梦”。见逐后虽然也“上下求索”,但那也只是在虚幻的精神境界求索,这怎能让自己重回政治的中心舞台? 在文学领域,屈原却竖起了一面千年不倒的旗帜,这可以算做在这场决赛中妙才胜出唯一一局,然而我想这应该不是屈原生前奋斗的目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第4到6回读后感6篇

鲁滨逊漂流记1至6章读后感6篇

读后感爱国的读后感6篇

读后感爱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

读后感爱国的读后感优质6篇

边城读后感6篇

孙子的读后感6篇

边城读后感优秀6篇

伙伴的读后感6篇

作读后感作文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753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