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都是拥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故事情节抒发自己的情感,及时写好读后感才会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道德与成读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与成读后感篇1
其实一直不知道到底要读什么书,还是回姥姥家看到小妹读《道德经》就捧起它看了一下,也就是这样我开始读起了《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哲学的主根。短短的文字,却如同迷宫一样,玄达数千年,被世人视为稀世珍宝。老子仅凭一双犀利的眼睛就看穿了人间的种种是非,他向往的是安宁恬适的生活方式,他想避开现实中的种种烦恼和忧愁,去追寻自己心灵之中的自由。而这种超脱的生活方式,给世人以启迪,令人心驰神往。这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是他做人的一种选择。
老子做人的态度,总是与一个字相关,这就是“道”!“道”是什么?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意思是,到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但是“道”又是不可见的,他依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着。由此引申而来做人之道也是不可见的,但却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因为无论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地想一想老子所说的“道”,认真地思一下这之中的道理,并且将这与自己的人生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纠结于世间的是非,还是寻找一种可以使自己身心放松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那种生活是你自己想要的,是可以使你全身心投入的。
那句“好武力者,志不可得”让人看起来就觉得很赞同。在老子看来兵器是战争的祸端,不管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正义之战,结果都是会有人员伤亡,而这些都是凶事,都会有人员伤亡。正是因为这一点老子有兵器是不祥之物的言论。老子不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国与国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死人无数,血流成河;个人与个人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激化矛盾,损伤性命。由此可见,我们与人相处,应尽量避免与人动用武力,因为一旦动用了武力总会有一方受伤,而另一方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做人做事能不用武力解决就不要用武力解决,否则害人害己。
“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圣人明白自然之道满招损而谦受益,所以绝不自满自骄而是自谦益人。他们不会为自己而积蓄,所有的积蓄都会尽量帮助别人,正是由于他们自谦益人所以他们就会受益,反而会得到更多。其实“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我们帮助了别人,收获了以人为先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自身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这样算来我们还收获了两份快乐,但没有损失什么,还多得到了一处益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士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最朴素的责任感,人如果没有了责任感对任何事情都不是特别上心,那这个人便失掉了人性和良心。
这本书读了一点还没有全读完,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挑着看的,写了一些东西,有的是书中的内容,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写完了。
道德与成读后感篇2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与成读后感篇3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不为圣人,则为禽兽。”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读书人最钦佩最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即没有错误,之所以能没有错误,是因为圣人把自己的错误当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想办法改正,于是错误就化为乌有了。后来孔子也说过相似的话便是妇孺皆知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这样要求圣人究竟对不对呢?先举几个例子。上古时期三皇尧舜禹当政时,官府前都设有一面鼓,供百姓击鼓后当面对他们指出时政的弊病。朝野里谏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者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现在还被尊为治政的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戒下次绝不重蹈覆辙。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过错都被纠正,他凭着五十年的坚持硬是把自己铸成完美无缺的圣人,也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外安诸侯,内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对他赞赏不已。接着就是在论语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不过他本人还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语》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曾子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打时他不但不劝父亲住手,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自以为是孝。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义之中。曾子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认自己“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这个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为尽孝,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知“,是“病”;后来他在孔子的点破后能意识到错误是“病病”,最后他改正错误乃是“不病。”
从几个例子看来,不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得重复三个过程,一是普通人难免要犯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改正错误;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华,从一条平庸的毛毛虫羽化成靓丽的蝴蝶!
道德与成读后感篇4
为开展好道德讲堂活动,因我参与其中,我选定了《道德经》1至15章作为诵读书目,现场诵读原文、讲解经典。为讲好《道德经》,我多次阅读《道德经》原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注解、译文,备好讲稿。阅读《道德经》,感受颇深,启发了一些对工作、生活的感悟。
有无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老子告诉大家,从有和无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来强调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它却能产生作用,而且产生根本性的、很大的作用。老子强调不能只看到有,还要看到其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个力量,那个无。这章,老子强调无形的东西的作用,它往往成为有形的一个原因,要是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老子强调人的认识的全面性,有和无的关系。
这一章,我经多次反复揣摩,终解其意。
单位每年的双代会上,都有一项议程:表彰先进。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受表彰者投于赞许的目光,送上热烈的掌声。可是,又有谁知道,站在台上领奖的同事,在台下的时间里的付出和勤奋。就如,一个基层站所被局评为“先进站所”这样的荣誉称号的时候,其实,作为一个基层站所,大家做的工作都差不了多少,那么为什么这个站所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呢?我给大家还原几个小的工作景象,大家就懂了:有这样一个站所,所上职工不多,每年到了小修保养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全员上路,严格按照修补标准来做,修补的路面不仅线型美观,而且质量保证;在雨季来临前,加强路基养护,清理边沟、涵洞,到了雨季的时候,坚持“雨季三查”和路况巡查,在水毁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现场清淤保通工作;冬天,提早储备物资,遇到恶劣天气,如遇冰雪自然灾害时,及时进行融冰保通,主动给滞留的驾驶员同志们送水、送饭等。这个站所里面的职工,无论工作多忙、多苦、多累,都未抱怨过,只要听到所长的口哨一响,就立即到院里集合,准备出发。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个在基层一线的养护工人,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事公路养护31年,现年50岁,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再有5年就意味着退休了。31年来,他经历了公路养护的三次变革:土路、砂石路、沥青路,随着公路等级的提升,对公路养护的要求也随着提高,但就是这样,他依然热爱公路养护行业。31年来,在多个站所工作过,从他的打刮爬、切割、打草、洒油、撒砂等就可以看出,动作娴熟,身手不凡。在采访的后期,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退休后,准备干点啥呢?”他说:“还想养下去。”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啊,养路已然不是维持生计的一份工作,而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人才会不假思索的说出这样令人感动的话。回来后,我也在思考,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呢?作为一名一线养护工人,特别是男职工,在公路养护的具体工作中,体力消耗无疑是最大的。当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蜕变成一个50岁干练中年人的时候,不禁要感叹岁月如刀,毅力和韧性在漫漫养护长路上伴他前行。因为普通,过往的行人或许不记得这样的养护工人,但正是源于这样众多的养护工人的坚持和坚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公路上奔忙、劳累和付出,畅通了经济的命脉,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无为
?道德经》中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則无不治。”无为是按照客观世界的真实的面貌去做事,而不是那种带有机心、机巧、巧伪和欺诈的这样一个思想去为。
以前,我对道家的“无为”有这样一个误解,认为:“无为”就是不要作为。阅读过《道德经》,真正了解“无为”之意。
刚踏入工作岗位那会儿,面对新的工作,总有很多的想法,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争着、抢着干着、干那,从熟悉工作岗位,结识单位人员,理顺上下级、同级关系等,每天精力旺盛,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中,在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业务能力提升很快,进步很多。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尽管是一件小事,但都会尽心尽力的做好,就这样,9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工作中,也曾遇到过精致利己主义者,有过彷徨、伤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风淡忘。工作不能选择,任务不能推卸,因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领着纳税人的税收,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为”。既然要“为”,就要履好岗位职责,用心、用脑、用时间完成好一件件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每一个时刻,只做一件事,只有做好了这件事,才做另外一件事,坚持“一件事”原则,总会将工作做好。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专营社会政策的空缺而得利,这样的人和事确实存在,但仔细一想,只可观之、听之,切不可效仿。有些事,有些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很清楚,我们如果那样做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实惠,不受舆论、道德牵制,但是我们没有去做,为什么?人,因为有了信仰,有了原则,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一个人的利益要依靠损害社会、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得的时候,住在我们心底的“良知”会说话。做人难,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更难,难的不是选择,而是选择之后的承受。从小至今,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教给我们跟更多的是如何“为”,在社会上,我们又补上了一课“不为”,在“为”与“不为”之间,考量着一个人的人性、良知、价值、利益等。
面对工作,从单位整体利益出发,从履行工作职责出发,要持有积极作“为”的心态,把工作落到实处,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现象,要敢于坚持原则,选择“不为”,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尊严,让心有一个温暖的家,让脆弱的生命变得更加坚强。
阅读《道德经》,回归经典原文,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感受天地大道的博度,体悟智慧,修养心灵,感受生命,你读了吗?
道德与成读后感篇5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