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继续阅读的兴趣,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书籍的力量,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感悟和评价,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1
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么它一定红色。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时,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一本书写中国奋斗史的书,怎么会是外国人写的?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勇于面对的红军精神。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朝气满满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中国。
谈到《红星照耀中国》,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没有路的“路”。而中国红军战士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的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么一定是红色。
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2
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起以前,我们的党走过了99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满,100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99年的颠簸道路,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多万的党员,六十多年的世界政党,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时刻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99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存力的发展要求,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不知多少年前,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漫漫长征让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建党与长征——中国革命历的两件大事穿越历史的时空,启迪着我们,昭示着未来。
在平时我们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的出来,紧要关头豁的出去,当选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老红军袁林回忆说:“面对敌人冲锋在前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缺衣少食,把粮食节省下来让给战友的也是共产党员。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基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成立共产党。
100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少,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党啊,我的母亲,您沾满尘土的汗水,浸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中国!
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3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经典作品,他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延安革命根据地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将这一切记录了下来。他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例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等,作者描述领袖和将领的言谈举止,探寻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因。另外作者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政策和方针,红军的生活,以及根据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做了调查。
我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受较深的是红军战士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飞夺泸定桥的战役让我印象最深,久久不能忘怀,我为红军战士的不怕牺牲,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精神深深感动。1935年,红军将北上抗日,向天险大渡河进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但只有一座铁索桥可通过。红军要北上就必须夺取国民党镇守的泸定桥。红军为了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但泸定桥离水面高,木板被敌人抽掉,只剩下铁索,对岸敌人疯狂向红军进行扫射,红军面临巨大挑战,但英勇的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冒着密集的枪弹,勇敢地攀着铁链向对岸杀去。前面的红军牺牲掉下,后面又跟进,经过浴血奋战,红军最终勇夺泸定桥,保证了主力部分不被歼灭在桥头。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为红军继续北上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军精神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同时我必须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勤奋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拼搏,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4
国产剧在表现手法、风格化方面的创新并不十分常见,毕竟电视剧通常是以情节推动。所谓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绝非虚言。近年国产剧虽然在类型成熟、制作精良等方面颇多进步,但先锋尝试上其实是更趋谨慎的。
也正因如此,硬糖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再次看到电视剧中诗意的镜头、诗化的语言、类似艺术电影的手法,会是在《理想照耀中国》——一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
5月4日晚,该剧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但让硬糖君急于想写下些什么的,却并非群星璀璨的阵容,而是该剧作为一部主题剧,在美学探索上表露出的野心。
当市场大潮之下,商业化剧集忙不迭地揣测观众当下的喜好,国产剧开拓的希望究竟何在?是否又再次回归到了这些可以在市场之外仍保有独立创作逻辑的机构和项目之上?他们也确有责任将更多元的内容呈献给观众。而时间往往将会证明,每一次这样的审美撩拨,都将带来长久回响。
?理想照耀中国》全剧共40集,每集30分钟,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高擎理想炬火,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
5月4日播出的首集《真理的味道》由毛溦导演,张显编剧,靳东、刘奕君等主演,讲述的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背后的故事。片名出自故事主人公陈望道的一则轶事,传说当时他翻译得过于专心,以至于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浑然不觉,还说味道“够甜了”。
陈望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担任过《新青年》编辑,也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可以说,不管从革命还是学术角度,这都是一位值得后辈铭记的人物。
然而,如何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勾勒出主人公的华彩一生、传达出其人其事对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呢?《理想照耀中国》独特的系列短剧模式,给主创们提出了不小挑战。
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的作答方式,《真理的味道》单集主创的选择是“做减法”和“避实就虚”,将陈望道一生中最闪光的光辉点——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历史的切口放大,用一种写意化的方式去描绘当时社会的乱象,以及从乱象中站立起来的陈望道。
这一集的风格是极简的(硬糖君了解到,剧本仅10页29场戏)。主要人物仅四位——陈望道、邵力子、江流、娟子。主创就从这四个人身上做文章,搭建起剧本结构,设置了诸多隐喻,以小见大,书写当时的社会情景。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在五四运动后的各种救国思潮中,社会局势混乱。有日本留学经历的陈望道受邵力子之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回乡过程中偶遇穷苦妇女娟子,在家乡进行翻译工作时又与旧时同窗江流重逢,感慨良多。最终,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出版,为中国各阶层带来了火种与希望。
剧本打破了电视剧惯常的叙事方式,从不同的时空中截取出一个个重要的“点”,辅以闪回、画外音、蒙太奇等手段,按照主人公陈望道的思绪进行重新排布,从而产生新的效果。
比如,在镜头掠过整辆火车,从名流聚集的上等车厢到民众拥挤的下等车厢时,伴随的画外音便是一段《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的论述,最后镜头落在了陈望道若有所思的脸上,之后又切换到他的书桌前,带着对国家、对同胞的关怀与使命,他郑重开始了翻译工作。
而从人物的设置看,刘奕君扮演的邵力子先生,同样是一位拥有百科词条的历史人物。相比之下,江流与娟子的原型未知,但两人也绝非随意设置,而是极具代表性。
娟子是命运凄惨的底层妇女,丈夫死于上海工人运动,带孩子回乡奔丧时被列车员欺负,回乡后发现家产已被宗族侵占,甚至孩子都被抢走。几乎每次她的出现,都会带出一幅令人揪心的图景。可以说,她正是当时遭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缩影。
江流则是陈望道的同窗,两人年少时都有救亡之志,但与出国留学、接受新式教育的陈望道不同,江流留在家乡执教,报国无门,落魄的样貌神情甚至有些令人联想到文学人物孔乙己。
三人的行动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娟子的第一次哭喊,令陈望道动了恻隐之心,与她调换车票,到下层车厢中感受同胞苦难,从而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娟子的第二次哭喊,深深扯痛了江流的神经,悲愤烧书,引来旁人围观劝阻,从而促成陈、江两人的重逢对饮。
陈、江二人一明一暗,隔着小巷对望,如新旧知识分子的对视对答。从二人身上,我们可以鲜明感受到当时旧知识分子的迷茫幻灭以及新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而故事最后,陈望道寄来的《共产党宣言》译本成为了江流的救赎。他从形象到眼神都焕然新生,走出乡村加入到陈望道的行列中,这一转变也意蕴十足。
娟子的苦难,江流的颓废,以及故事开头那场复杂的思潮论战,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点出了当时中国在社会上、思想上的动荡无序,也充分说明了发生在那间狭小柴房中的翻译工作,无声无息却又何其重要。
正因为是短剧模式,这一集存在大量的留白,没有让陈望道、江流、娟子之间发生什么狗血事件,家长里短的琐碎对话更是少之又少,观感与过往电视剧大有不同。多数时候,导演都在用画面讲故事,一花一叶、天气光影等细节都精心设计。流畅的视听语言,丰富的意象运用,令故事不显局促,而是意味深远、格调清新。
“路”的意象贯穿始终——上海的马路、乡下的小桥,陈望道的“道”。
陈、江这对老同学,少时一同诵读过古诗《行路难》。记忆中的“多歧路,今安在”像是人到中年的两人的内心叩问。苦闷的江流报国无门,连做梦都在迷雾中寻路。陈望道则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希望大道”。《共产党宣言》译本的传播则为更多国人指明了方向,统一了道路。
火是启蒙的象征。而陈望道出场的第一个动作,正是点火。全片第一场戏,镜头随着跑过的孩童而来,由窗格推进到屋内,他的手先于脸入镜,划着了火柴,在昏暗的柴房里点亮一盏油灯。
之后,他正是在这盏油灯之下,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而当他终于翻译完成,一声响亮的公鸡打鸣,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晨光从窗户透了进来。联系到之前邵力子同陈望道的对话,不难想到,这一处理可能也预示着,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传播,中国终将拥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雄鸡一唱天下白。
“风筝”的意象亦是首尾呼应。开场,风筝在狂风中飘摇、最终栽倒在地,失落的孩子在台词中第一次提到崩溃烧书的江流。而故事最后,也是这几个孩子为江流带来了陈望道的信,随着江流读信、动容,孩子们也成功将风筝放了起来,仿佛载着希望越飞越高,正如中华国运。
除此之外,该剧的台词也简练有深意甚至有诗意。比如陈望道、邵力子在围观完茶楼论战后感叹的“当今中国,山太多庙太少”,比如路过的乞丐念叨的“下雨了,下大点”,又如邵力子提及国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依然片面,而陈望道以“只见桐叶、不知纹理”作比。台词中包裹着潜台词,尽显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含蓄蕴藉。
诚然,如果用微电影的标准来看,《真理的味道》在制作上并非尽善尽美,主演与群演的演技水平也略显参差,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从这一集中,我们不难看出主创在美学上的素养,以及整部剧的野心。在电视平台上看到这样大胆的创作,可以说相当难得。而年轻观众也没让他们失望,对于剧中的视觉隐喻、历史彩蛋、表演细节已经开八。
更重要的是,该剧并不止于《真理的味道》这一种风格。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系列短剧,集集更换的不止是故事与阵容,具体的叙事与视听风格也像开盲盒一样,每一集都不同:《秀才遇到兵》是轻喜剧,《叛逆者》是儿童视角的谍战片、监狱片,《你的眼神》融入了犯罪悬疑元素,还有许多章节选择了纪实风格。
之所以会如此,从客观情况看,是因为该剧时间紧、任务重,从而采用了大导大编统领全局、年轻主创分组创作的方式,有15个独立摄制组分头跑遍祖国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不仅台前阵容里有着吴磊、王俊凯等一批95后、00后新人演员,幕后团队也相当年轻,分集主创(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
故事人物各自独立的单元模式,从近代到现代的百年时间跨度,加上各方对这部剧的保驾护航,给了年轻创作者一个尽情挥洒创意的空间,在叙事与视觉表现上进行探索实验,多处运用长镜头、手持摄影、黑白摄影、平行蒙太奇等电影技巧。
而这又满足了当代年轻观众飞速提升的审美,与国际上的电影级剧集接轨,甚至无意之间暗合了“诗选剧”的浪潮。
“诗选剧”,即在形式上像一本自选诗集,由多个独立故事构成,演员也随故事更换,在整体上用一个主题或风格来勾连,代表作如《阴阳魔界》《世界奇妙物语》《黑镜》等。《理想照耀中国》更加极致的一点是,它仅仅是故事服从于主题,在类型风格上却没有统一的定位,而是根据各集的内容去选择合适的类型模板与表现手法,愈加丰富多元。
想要找到一部类似风格的剧集作比并不容易,因为足够风格化,使其更接近文学的品格,硬糖君认为其更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从这部剧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重大节点主题剧的升级与突破,以及年轻创作者的创新与野心。其记录历史,本身也将在电视剧史上留下值得记录的一笔。
当理想照耀中国,其如此真实可感,却又诗意恢弘,“历史作为诗人,作为戏剧家在行事,任何诗人都不应企图超越她”。这本就是我们每个人最会表达、也最能领悟的光。
照耀中国的读后感600字篇5
这本书是一位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内战时来中国的报道,他不惧危险,走访前线,与红军同吃,同住,深入体会红军精神。
书中讲到了毛泽东,他少年时就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他不惧强权,他敢于和当时代表很大权利的先生对质,最后还说服了他严厉的父亲,同意他去比较“先进”的学校。这在当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他也成了日后中国最伟大的领导人。
当时的少年毛泽东都有如此大的胆量去对质先生,因为他并没有随着大多数人,而是很有自己的主见。这不仅在当时,在现在也很重要,不能盲目跟随人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一点。
在书中,还记得一位伟大的人。他是一位大将军,国民党悬赏十万元要他的头,可是他还是丝毫不怕的走在大街上,他就是红军大将军—朱德。他的大鼻子是他的标志,在当时,人们却把敌人叫作“大鼻子”,于是一些小鬼子就说你的鼻子还不够大,不能叫作“大鼻子”。
朱德居住得地方很朴素,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他总是和几个士兵在炕上吃瓜人们一见他总是乐呵呵的,一点也没架子。民间却又很多他的神话,他能“上天,入地,分身,还可以飞”,这当然是夸大化了,不过也突出他深懂兵法。他也很懂照顾将士,一次行军中,他为了7省下些食物,连续二十几天不吃东西,只吃些野果,于是,得了肠胃病。
朱德平易近人,他很爱士兵,对自己却很吝啬,也不自高自大。这里只是朱德一人,但红军中的大将们无一不这样。在如此艰难的时期,能做到这样,是我们这个和平年代的人榜样。
埃德加·斯诺,来的时候并没有感触,但他走的时候,就感觉像“离家”,而不是“回家”,这正是红军所带给他的,也是让我们值得反省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照耀中国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