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它是一本生活的精彩读本,需要不断翻阅,心得体会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篇1
3月29曰,在学校的倡导下,我认真地学习了闫合作老师的孔子教学法。培训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独特教育思想。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
拿备课环节来说,我们平日就存在不少误区。譬如,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大多仿照出版社的印刷的备课模式。学习目标么去了解,知道到什么程度,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学生呢?设定模模糊糊的目标,带来的必定是稀里糊涂的效果。所以,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定了还不如不定。孔子教学法告诉我们,设定目标要有个原则,那就是是否可检测和是否可应用。想想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对教学讲座时反复使用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还似懂非懂,也就是孔子教学法这么简单几句话,却让这条脉络通坦无比。
孔子教学法还要求,在教学中,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会学,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让学习轻松快乐,让教育简单高效。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教师所教的不应是课程,而应该是孩子。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不能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犯下本源性错误的.认识问题。我们绝对不会也不敢说课程不重要,而是说课程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因为课程和我们一样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不只是知识的符号。综合起来讲,课堂教学一切前因后果都从学生这一点出发。
孔子深刻的教育之道,受人尊敬,不愧为万世师表。我要虚心向孔子学习,使自己的教育人生快乐无边!
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篇2
自从胡适于《中国哲学史大纲》称孔子的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视作“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孔子所言“正名”就被泛化为普适性政纲。以后论者无不受此影响,批评孔子“企图用过时的旧名来纠正改变了的现实,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观点成为主流。新时期以来,说孔子政治上“保守、落后以至反动”者不乏其人,对其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误解尤甚。正本清源,廓清误解,已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
为了辨疑纠误,兹引录《论语·子路》第三章: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此章应系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子路所谓“卫君”乃卫出公。据《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晋卫会盟时,赵简子怂恿部下羞辱卫灵公,严重伤害了卫国的尊严。灵公君臣归国先咨询于大夫,获得贵族上层支持;又“朝国人”问:“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犹可以能战。”卫国遂断绝了卫晋联盟。而卫太子蒯聩谋刺南子不成流亡国外,却投靠了赵简子。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殁,赵简子企图送蒯聩归国继位以控制卫国;忠于灵公的大臣则拥立蒯聩之子公孙辄继位,拒蒯聩于卫晋边界的戚邑(辄年少,掌实权的是孔文子等大臣),形成表面上是卫出公父子争国,实际是卫以齐鲁为后援抵御晋国干涉,长期相持不下的局面。哀公六年孔子自楚返卫,所言“正名”,正是针对卫国君臣父子名分紊乱之局。朱熹注引“谢氏曰: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此为先”。误将“名不正,则言不顺”等语作为一般道理的正确性,混同于“正名”治国方略的普适性,忽略了首先要实施“正名”的前提条件。胡适受此影响,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引述了“正名”一章,又引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政者,正也”等语及“齐景公问政”章,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只是正名主义”。勉强完成“正名”的普适性论证。其实,齐、卫政局不同,孔子开的药方也不同,“君君臣臣”云云,是要求君臣父子的行为符合各自身份,到位而不逾越本分。这分明是正身、正行,而非正名;硬说是正名,是偷换概念。如果说齐国“君不君、臣不臣”等乱象在春秋时代确有普遍性,此药方也具有普适性的话,那么,卫国君臣父子名分紊乱却是一个特殊现象,“正名”并无普适性,将其泛化为“正名主义”是莫大误解。如此违反逻辑的论证,却被学界普遍接受。直到胡适提出“正名主义”60年后,张岱年教授始醒悟道:“以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解释正名,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正名的主要内容,这在事实上恐怕并不切合于正名的含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是‘循名责实’,而正名是纠正名义,并不是一回事。”此论发表35年了,对于“正名”的误解,依旧充斥于各种《论语》注本和有关论著。
如能摒弃流行的偏见,则不难发现:孔子的政治哲学是崇仁尚德的民本主义。
先秦民本思潮发源甚早。据《尚书》:夏初的《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伊尹授政太甲有“无轻民事”之训,盘庚迁殷有“重我民”之谕。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作《泰誓》三篇,其“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句屡被后世引用;周公作《康诰》《酒诰》《梓材》,提出“明德慎罚”“用康保民”“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等思想。
政治哲学是政治与伦理的耦合体,是如何获得美好生活和良序社会的理性反思与实践智慧。孔子搜集研究古文献,对夏、商、周三代政治进行了道德的、价值的反思,又汲取前人思想精华,标举仁学的旗帜,对于政治的目的、规律、规范、为政方略、理想的政治生活等都有深刻论述,构成了含蕴丰富的政治哲学。这里,主要依据《论语》概括如下:
一是“仁者爱人”,推行忠恕。《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协调人际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等宗法政治关系的根本原则,是政治活动的发端和归宿。使民即行政,仁者行政须秉持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仁的基本理念是爱人。仁爱是一种普遍的爱,但不是一视同仁,而是由亲及疏有差等的爱。《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若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以孝悌为基点,逐步推广达到泛爱众;虽有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局限性,却不掩盖其人道主义的光辉,确实蕴含着人类永恒价值。
二是“使民以时”,惠民安民。仁者为政务使“近者说,远者来”(《子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欲安之,必富之。《尧曰》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民与食,是政治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丧与祭,是“慎终追远”教化安民。《学而》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统治者节制用度才能薄赋敛,使民不违农时才能发展生产,这是富民安民的基本准则。孔子称赞子产“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义者,宜也。使民也义,即使民以时、赋役有度;养民也惠,即惠民安民。
三是“为政以德”,政者正也。《颜渊》篇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者或谓“孔子具有英雄史观”,这是把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混同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既曲解了英雄史观,也误解了孔子。孔子对政治的基本定义是:“政者,正也。”其道德要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或准备从政者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示教垂范,反对“不教而杀”的虐民暴政,才是孔子倡导德政的真谛。
四是“为国以礼”,宽猛相济。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并不反对法治。他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是说为政要崇礼尚德,不能单靠政令刑罚。《左传·昭公二十年》记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可见不排斥刑罚。他曾任鲁国司寇,是最高司法官;其弟子从政,也不免断狱执法。徐复观曾讲:“说儒家重人治而不重法治,便首先要看对‘法’的解释……若将法解释为刑法,则儒家确是不重视刑法,但并不否定刑法……若将法解释为政治上所应共同遵守的若干客观性的原则,及由此等原则而形之为制度,见之于设施”,则孔子“‘齐之以礼’的‘礼’,其基本精神正合于现代之法治,而法家的‘法’,偏于刑法的意味重,并与现代的法治不同。因此,‘齐之以礼’即是主张法治”。此论当能纠正一些人对于孔子、儒家和现代法治的偏见。
五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此为《礼记·礼运》载孔子之语,是其用以支撑良序社会和美好生活的两块基石。《子路》记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为政》记孔子对哀公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错,放置;枉,邪曲。举直即举贤,使正直者位居邪曲者之上,才能够服众。在孔子心目中,诚信是为人之本、为政之本、立国之本。他对此论述颇多,学界耳熟能详,后面谈治国方略还有引述,此不赘。
六是尊君权,张公室,大一统。春秋时代王纲解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孔子尊王以崇尚天下一统,尊君以求张公室、抑私门、惠民生,故有“堕三都”等举措,有“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反对僭越的言论。当时除了君主制别无选择,孔子维护君主制,却反对君主专制,反对愚忠愚孝。《宪问》中:“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认为犯颜直谏是大臣本色,谏诤不听则可以另择明君。他要求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对君父的要求,并不亚于臣子。当时“忠”是人际关系普遍准则,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并不专指事君。至于《季氏》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那一章,曾被视作孔子政治上复古倒退的佐证,其实是他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战乱,期盼政治有序社会和谐的“大一统”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春秋公羊学”进一步阐发,对于历代仁人志士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省教科所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从教育经典的视角看《论语》”阶段性成果)
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篇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不论身处何方。有一次他被妈妈送到爷爷家,仅仅在爷爷家停留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他就一口气读完了爷爷的所有藏书,懂得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过了爷爷。尽管如此,他还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不骄傲自满,低下头来听从别人教诲的精神。我平时总很自大,不愿意听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正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错误,但通过读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要像孔子一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不仅如此,孔子还有股子坚毅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我呢?常常看书只看一会儿就睡着了的,孔子的学习态度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不能再这样了,我要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钻劲,只有肯钻研才能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才能更优秀。
孔子还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不论贵贱,见了都会先行礼。尽管孔子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还是俯下身来关心人民。他没有现在的某些当官的那么傲气十足,而是体恤民情,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尽管孔子做的事有许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以后也要多多帮助他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孔子就是以这些好品质才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虚心,佩服他的坚毅顽强,佩服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质。
读了这本书,我改变了很多,我以后要多多向孔子学习,将他的好品质发扬光大!
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篇4
?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的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远非短时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论评,只能免强尝试着对其解读,略有发微。
一、《孔子家语》概述
此书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礼记·儒行》也出现。这是一篇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当时鲁昭公在位时,因为斗鸡与诸侯委氏发生争斗,逃往他国,从此鲁国陷入混乱。“危邦不处”,孔子在鲁国不得用,奔往卫国避乱。不久鲁昭公逝世,由鲁哀公袭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旧好,鲁国恢复平静。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对季氏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治理好国家,就像倒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于是请求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季氏将此建议禀告给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孔子见到鲁哀公后,二者开始长谈。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回答鲁哀公提出的“何谓儒者”的问题。孔子从不同角度、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鲁哀公听后,甚为震憾,发出惊叹说:“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二、儒者行为
(一)怀才待举
孔子口才极佳,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称儒者待聘、待问、等举、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礼让的。是有待、有为,有准备的。儒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心求学,不倦不怠,在才学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夺,忧国忧民,有忧思意识。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积,但讲求仁义、忠信。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荣华所绊,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荣华富贵,金玉满堂不足以移其志。虽身处平贫,不感到羞耻,因内在志向高洁。与身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会感到自卑。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谈薄物质追求及名利,强化个人修养及爱民责任,因此统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财政支出少,而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这是孔子说服统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为政以正
正即正义。为政以正,是说处理政事时以正义为标准。儒者能大公无私,举贤援能。儒者“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完全独立。在朝为官,以仁为准,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与自己相同的人,不结党联盟,与不同的人,也不会背后议论,是君主极好的辅臣。“儒者要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儒者气节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以备为民效力,不轻言死,孔子说儒者“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正是此义。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说儒者有一种类似仙人隐士,不失其志。这类儒者用孔子的话讲“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高尚其志。这是儒者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与道家避世者略似。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自身人格的内在完善。
(五)儒者灵魂
“仁”是儒者的灵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来,依“仁”而生。书中提到儒者有各种美德,但能“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有宽容精神。儒者还有交游之道,讲求尊记。孔子还特别提出“温良”为“仁之本”,“慎敬”为“仁之地”,“宽容”为“仁之作”,“逊接”为“仁之能”,“礼节”为“仁之貌”,“言谈”为“仁之文”,“歌乐”为“仁之和”,“分散”为“仁之施”,这样一个结构性思维,从整体上对儒者进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书,似置身阔野,仰观天地,又似高飞入云,俯瞰万民,可谓博大深广,奥妙无穷。我与此书,今日之时,心中初留浅沙;明日之时,待开幽芳;未来之时,望迎硕果。
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篇5
文| 图史读罢孔子世家,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孔夫子其智、其德、其行给予人深深的感慨,其周游列国十四载,传道受业未尝断的责任与使命更令人钦佩,在其周游途中,孔子共经过七国卫、曹、宋、郑、陈、蔡、楚,在这些国家中,孔子有些停留之时长,有些停留之时短,有些途径而不留,有些往复而长居。在此之中,卫则是孔子所到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存在即合理,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关于孔子缘何偏偏钟爱卫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里便来进行讨论。
孔子雕像:上海孔庙
据《史记 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共入卫四次,这里进行摘录,以进行具体分析: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这是孔子第一次入卫,在这里卫国给予了孔子等同于之前在鲁国的丰厚待遇,但是最终孔子因为遭受到谮害,离开了卫国,这次入卫离卫,有合理的理由,且可以解释下次入卫,我们继续向下看。
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祀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实图:孔子见南子
这是孔子第二次入卫离卫,此次入卫的背景是孔子过匡过蒲遇到了问题,遭到了俘虏,后来返回了卫国。到了卫国后,孔子面见南子,引起了诸多非议,孔子指天为誓,在此次居卫中,孔子见到了卫灵公的好色而不好德,对此表示鄙夷和愤怒,并因此认为灵公不可辅佐,于是离卫。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逻辑,但是,却无法解释孔子下一次入卫,作为孔子,认定一名国君无法辅佐,并且产生鄙夷时,孔子岂能三番五次再来劝谏呢?因此,在这里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在下一大段落在做具体叙述,接着向下看。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男子有死之志, 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这是孔子第三次入卫,这次入卫的背景是孔子离开陈国后,与蒲人战而被迫立下约定,随后遭到释放,来到了卫国。此次来卫,则具有一定的不可理解性,在孔子第二次入卫时,孔子丑灵公,随后行,但是这次孔子依旧选择了卫国,这便说明了在此背后,卫国有孔子所钟爱和钟情的地方,这是更深的意义,我们稍后在下一大段论述,这里我们继续来看孔子的第三次入卫,在这次居卫中,卫灵公虽赞孔子言,但是却不施行,并且在晚年,不用孔子,于是孔子感慨无所用,再次离卫。
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这是孔子第四次入卫,亦是入赵不得而归卫,在卫期间,孔子不得灵公重视,且灵公醉心战事而不归于礼,故孔子又离卫。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这是孔子最后一次到卫,这次卫灵公已然去世,卫国国政陷入混乱。孔子于其时来到卫国,一定能料定自己于此无所用,因此《孔子世家》于此次入卫无过多叙述。但这次没有明确目的的入卫更能说明孔子对卫地有着一种感情,下来,我们便来论述孔子屡次入卫的文化深层背景。
古卫国:今河南
这一节,笔者便来分析孔子多次受挫,但是却依然不舍入卫的原因。
分析孔子对于卫国的感情,我们首先从卫国的文化入手: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通过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对于卫国的钟情,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鲁国的相似性,因为它与鲁国的兄弟之邦的关系,孔子的志向既然无法在鲁国实现,那么在卫国实现也是可行的,因此可以解释孔子缘何多次入卫,多次留于卫地了。但是卫与鲁有何相似性,下来我们便来深一步的阐释。
首先,两国都是周天子的同姓国,鲁之周公与卫之开国之君康叔尤为相睦,两国在国家渊源上具有极大的认同性,及至春秋,此二国相对于齐、宋等国同样有一种身份地位的优越感,而孔子重周礼,因此对于卫这个姬姓同姓国有着好感。以下可见一斑:
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
其次,卫与鲁最重要的相似点是,两国都尊崇周礼。显而易见,这两国在宗法分封中都享受到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他们都很尊奉周礼,作为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将周公之言作为准绳,与齐、宋、晋等有着巨大差别。以下为一例
宁武子言:“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
仿古周礼行婚:着汉服,拜天地,对饮交杯酒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卫人对于周礼的恪守和尊奉,这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偏偏独爱卫地呢。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卫有着与鲁非常相似的政治、社会环境,由此使得孔子倾心于卫,选择在卫国多次停留。
从另一方面来看,孔子停留于卫,对卫抱有着一定政治希望,而不是选择于鲁入仕,也是因为在当时,卫与鲁有着不同的具体国情,而这些国情有利于孔子在卫地施展自己的才干,下来便来探讨此时卫国不同于鲁国的地方。
在此之时卫国处于繁荣安定的局势下,卫灵公在位四十二年,卫国处于勃勃生机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对比与当时的鲁国,三桓之乱的跋扈,阳虎、公山不狃的反叛倒戈,国政由卿所控,难以实行抱负,而此时的卫则大大不同:
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
从这段文献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卫灵公时卫国的国力,面对中原霸主晋国,卫国的兵力、士气毫不逊色,竟然使晋国退兵。这一定程度上反映晋国的繁荣富裕,这也就不难解释卫灵公给予孔子六万谷的俸禄了。
季扎曰:“卫多君子也,其国无患。”
季扎: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
季扎作为儒家意义上的贤人君子,想必他的称赞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里又援引论语来证实卫国的人才济济: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且不论孔子对于卫灵公的评价如何,孔子对于卫国朝堂之上的大臣还是不乏赞赏的,这与季扎所言相互印证,体现了卫国国内多有能之士。而这点与当时鲁国三桓干政产生了鲜明对比。
明代《孔子圣迹图》丑次同车:今曲阜文管会藏。于时所言,正如下文批语!
下来,再来看看卫灵公这个君王,上文已经摘录,孔子批判卫灵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乎”以及“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但是事实真的就一定如此吗?接下来继续向下讨论。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为之见,抑有卫灵公乎?”
问谏:鲁哀公和孔子
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哀公时的作答,在这里孔子赞扬了卫灵公是天下明君,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与孔子之前对卫灵公的评价产生了反差,为了讨论孔子究竟对卫灵公是什么看法,以及卫灵公本身是怎样的君主,我们继续做下一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孔子说这些话的语境。先看,孔子批判卫灵公时,都是处于不被任用时的激愤之词,第一次批判卫灵公是在孔子见南子后被人怀疑,流言四起时,孔子见灵公与南子同驾时的愤怒以及不满。第二次批判卫灵公则是在卫灵公不任用孔子时,孔子的不得意。而在孔子对答鲁哀公时,孔子已经冷静的客观评价了。
再读《孔子世家》我们会发现卫灵公的尊贤重道,孔子一到卫国,立即给予孔子极高的俸禄,在孔子批评他完后离开而又仓皇而回时,卫灵公依然大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卫灵公对于孔子的欣赏以及其尊贤重道。不用孔子,只是时势然也。
从上文摘录的左传中,也能看出卫灵公知才善用,以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使得卫国大治。在面对晋国时,勇气可嘉、不卑不亢。以此来看卫灵公亦可谓明君也。
综上来看,卫与鲁相似的文化环境,孔子时卫国的安定繁荣,卫灵公对孔子的包容欣赏都是孔子留卫的原因。但最终,卫国依旧没能让孔子施展抱负,达成理想,夫子之志,终未展于卫。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长期居留于卫国,是由于鲁国与卫国文化社会环境相似,都尊崇周礼,在孔子失意于鲁后,卫国就成为孔子施展抱负的首选。其次,卫国国家稳定,国力相对亦强盛,人才济济,并且卫灵公亦具有慧眼,对于孔子青睐有加,这些都是吸引孔子居于卫国,在卫施展抱负的原因。但是,时势也,终夫子之生,未能于卫大展宏图。
去孔子苗的心得体会篇6
孔子善于采用依时处事的方法
在《论语》等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孔子在处理问题上灵活采用“无可无不可”、依时处事的例子。
一是孔子拒见阳货的例子。据《论语·阳货》记载,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家臣阳货想会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他就先送去一个煮熟的小猪作为礼物。根据春秋时期的礼节,接受礼物的士人应该亲自前往馈赠者家里拜谢对方,但孔子不愿见阳货,就“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就是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虽然孔子在路上还是遇到了阳货,但不管如何,孔子这样做,正体现了他依时处事的灵活性。
二是孔子见南子的例子。这件事在《论语·雍也》中有记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貌美风流,虽名声不太好,但她却一心要见孔子。这是孔子在卫国遇到的一件麻烦事。在一般人看来,孔子不应见她,因为去见一个绯闻不断的女人有失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竭力反对。但孔子却出人意料地去见了南子。事实上,孔子客居在卫国,还带着一帮学生,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求见,国君本人并未阻拦,应邀前往应是合乎情理的,这对他自己和学生在卫国的活动有利。更何况孔子一身正气,身正不怕影歪,因此孔子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力排众议,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态度。
三是孔子灵活施教的例子。《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当子路问他“闻斯行诸”时,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当冉有问这个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公西华听后疑惑地问:同样是“听说了是否就该去做”这一问题,当子路问你时,你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一听说就去做”;而当冉有问你时,你却回答“听说了就去做”。你怎么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好谦让,办事不够大胆,故鼓励促促他。子路争强好胜,故抑制压压他。这正是“无可无不可”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见《论语·宪问》中孔子的一段话:“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要行为正直,言语谨慎。这是在告诫他的学生,在暗无天日的混乱世道,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能还像太平光景那样口无遮拦。这段话也集中体现了孔子“无可无不可”、依时处事的思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