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范文 >工作方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质5篇

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应当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结合,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质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实验表格。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一首歌词,它语言朴实,格调工整,表达了各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爱我中华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旋律昂扬,催人奋进,欣赏歌词及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从小树立长大要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学生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想像丰富,口头表达欲望强烈,喜欢听歌,也爱唱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让学领悟我们的祖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民族之间相互尊重,情同手足,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六次重复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歌词特有的写作手法,感受其艺术效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歌曲引入。

1、今天和大家共同欣赏一首在我们祖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歌曲《爱我中华》(放歌曲爱我中华)。

2、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背景和资料。

1、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乔羽。

2、曲作者徐沛东。

三、初读歌词,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精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②通过大屏幕放映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学生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比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面。

③放映医护人员在非典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2、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场面。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五、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

2、全班展示,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再次感受歌曲的热烈和浓厚的感情。

六、总结全文。

1、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满激情。

2、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七、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板书设计】

爱我中华

奋起步伐读

建设国家诵(民族团结,共建祖国)

雄姿英发唱

【教后反思】

这篇文章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的凝聚力,因此,本课始终调动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为主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请,读中悟志,使文章中的事与物活化。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华的读中去感悟作者的民族情,爱国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主旨:作者仅用5、6百字围绕着“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生动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的整体把握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检查生字词,指生读,小组读。

3、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4、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5、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品读感悟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推荐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优质6篇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教案6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参考8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8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3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918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