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教案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再别康桥教案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篇1
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3、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4、诗图
5、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6、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读篇目。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影片,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相伴,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采用的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预习内容设计: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学板块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一、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
再别康桥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内容,并通过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在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初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进课文。尤其是校园图片的直观展示和徐志摩的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眷恋和不舍。
二、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课本上标注字音。
2、在听完老师朗读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听读和自己朗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先听后读,并且要不断尝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师活动
1、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2、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可以对比练习,让学生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关于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意在引导学生和高考考点进行对接,锤炼、推敲词语,鉴赏诗歌。
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2、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展开诵读小赛,
在诵读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徐志摩进而了解新月诗派和改派的特点。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喜欢诗歌,从而尝试鉴赏诗歌。
2、意在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诗派。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篇目,所以诵读是本课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重点,通过诵读和把握意象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也是以诵读和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辅导,让学生走近康桥,走进作者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恋、不舍。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第四题。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别康桥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三、品读诗歌。
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但闻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
3.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语气强烈,不可以,禁止。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
4.“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
“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
5.“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从“松荫”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像伞一样地全面保护着女儿。
6.女儿其实并不是“睡着了”,而是永远离开了父亲,诗中哪几句诗是写实?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7.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
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
四、小结。
让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
五、朗读与背诵。
当堂背诵。
六、课外扩展《死水》《一句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积累扩展诗歌。
板书设计:
课前教师将诗歌全文默写在黑板上作为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解题。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教师首先配乐背诵。)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经》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4.“夕阳中的新娘”,为何不是朝阳中的呢?
夕阳照射下的金柳像披着金纱,是羞涩、美丽的,柳枝弯坠,随风摆动,有种独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5.可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
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
六、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美
自由
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