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范文 >读后感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7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同学们对名著理论的领会,阅读是一种高效且便捷的方式,及时的写一篇读后感毕竟合适,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7篇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1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作者总是用一句很简短的语言作为开篇,但是却是直插内心深处,让人为之一颤,并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2

很早就听说过郑委,知道他是著名的教育专家,中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不过他的书和教育理念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说文解字的这个电视频道有幸听见他在讲坛上的专题讲座“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后,然后马上购买这本书,看后细细想想,竟发觉感触颇多,简单的东西,大家都熟知的教育知识,他能给予通俗而深刻的解释,让读他文章的人受到启发,而且心中豁然开朗,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会不自觉地进行反省。

比如他的教育“三句话”:第一句话:“孩子,爸爸妈妈没本事,靠你自己吧。”第二句话:“出去别害人,你出去要害人就别回这个家了。”第三句话:“大胆出去闯吧,实在没饭了,回家爸妈还管你一口饭吃。”这三句话正是我的父辈们常对我们说的,这些年有时还想,父辈们对孩子的要求就这么简单,为什么当年就不能依据孩子的特长好好培养呢?心里总有些许的抱怨。而郑委先生却一语道破天机,这就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郑委先生说“大部分家长都说德重要。现实生活中天天都说德重要,但他们关注的却是孩子的才华!让孩子弹琴、跳舞、学奥数……我常说,弹钢琴和当小偷一样啊,都有基本的指法,要不断练习。

当神偷也是才华,但是在有德的基础上才能讲究才华。”读到这里,以往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原来老三句教给我们的东西,竟是做人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忽视、抛弃甚至不屑的东西,其实早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而我们却不愿意再把这样的理念传给下一代,其实我想,幸福真的很简单,著名佛学大师星云大师说过,一切孽障源于我们心里的欲望,不如享受放下的幸福。

我想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这样,家长教给孩子的除了学习的技巧外,更重要的还是那句已经被大多数人当做笑谈的那句话——“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就如我们这些家长在谈到孩子的问题时,大多数时间会旁征博引地否定教育的失败,其实,我们只想证明自己没有错,自己辛辛苦苦付出那么多,怎么会有错呢?错,都在孩子,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结果,心里就平衡了,而孩子却迷失了。

回想我父亲的教育,从小就给我们很自由的空间,就算考试不好也总是鼓励说下次努力,从不责备和打骂,就是这样才让我总是充满信心,不断的进步。而我自己现在有时教育孩子却很极端,孩子听话了就一个劲的表扬,不听话时就大发脾气,骂孩子甚至是打孩子。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3

学会学习,学习爱做家长的不仅要学会提高自己的修养,自身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给孩子正确的爱,只有爱的对了,才能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

一本能改变你的家庭的书。第一次我如饥似渴的读完这本书,感觉这么多年来我心灵的指导师终于出现了,书中提到的许多家长所犯的错误我几乎全犯过,同样的问题王老师处理的结果令我茅塞顿开,于是我第二次读的时候认真的做了笔记,把书中的案例及解决方法都整理出来,然后照着实施,效果果然不错,和孩子的沟通愉快了,孩子学习劲头也变高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感谢王老师的书,希望各位家长都能拜读一下,你会受益匪浅的!

学会沟通

以前我也很羡慕那些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爸爸妈妈,也许是我个人的原因,总有做长辈的.威严,所以对孩子总是要求很严格,尽量以一个严父的角色来对待儿子,搞得我们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孩子看见我就犯怵,有什么事情也是直接跟他妈妈说。前一段时间经朋友介绍,我才认识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不承认,在教育孩子这个方面,我还真的做的很差劲。我现在也在按照王老师所说的这些告诉我们家长的招数里面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去多表扬孩子,不再那么严肃地去和孩子交流,现在我们的父子关系也在慢慢改善,昨天晚饭的时候,儿子还竟然给我讲起了在学校里的趣事,说真的,我很感动。在找自己的缺点的同时我也在尝试慢慢改进,就想王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既然把孩子带到了人间,就有责任有义务把他教育好,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父子兄弟。

从这本书我已经知道孩子学习教育方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

王老师真是一位懂得孩子心里的好老师,不知道未来我的孩子能否有幸也碰上这样的好老师,起码现在在幼儿园她的老师可不咋地,对孩子们凶神恶煞般,孩子老跟我要说不想去幼儿园了,觉得没意思,幼儿园没意思那意味着什么?可见孩子们是多么没有自由,多么受拘束。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4

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手中宝,心头肉,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那么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一人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如何当好这终生老师,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习惯,这是令每个家长都头疼的问题。

在一个很巧然的机会下,得到了一本《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本书,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几页,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从智慧妈妈杨澜到放任教育的潘长江,从霸气慈爱的陈道明到言传身教的徐子健,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狠心爸爸李嘉诚,他们的育儿经验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妈妈的你去欣赏与感悟。

杨澜的教子经: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大家都知道杨澜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细心地听孩子为她讲学校里发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这就是身为一个智慧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尊重。其实做妈妈的都一样,没有谁是天生的智慧妈妈,所谓智慧妈妈也是通过不断学习成长的。只要你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更深邃,让自己的心再细一点,你就会成为一个智慧妈妈,你的孩子会向着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顺。

梁晓声:以柔克刚,和风细雨润子心。顺其自然,物尽所能,是梁晓声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这种辩证的观点不仅来自于他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更鲜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观和人才观。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龙是被家长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以学分高低论英雄更为普通大众司空见惯。由此推断,一些人也会认为梁晓声是名人,他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定更会看重高分、名校。梁晓声却不这样认为。他曾对孩子谈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丘吉尔、巴尔扎克上中学时都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关键是根据个人的条件选准人生的坐标,定好位,发挥自己所长。”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5

应学校的安排,寒假期间我从“当当网”选购了一本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初为人母又是老师的我拿到以致阅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原本对教育孩子还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待到读过张文质先生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眼前竟然敞亮起来。

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为人父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为人师者。“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努力做到的。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相反,我们不妨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这样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了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张先生说,在他看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第一个麻烦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个麻烦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家中。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6

孩子的不省心经常让我恶补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但大多都是读时心血来潮,读后波澜不惊。为了营造一个温馨的寒假,我依旧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内涵,在一个家教群里有人推荐了一个博客地址,就这样认识了郑委老师。于是迫不及待的买来了他的书。其中一本是《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对我影响较大。

翻开前言,第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我们这一代人,家长何时烦过心,都是望天收自由发展,而到了我们做家长的时候,怎么就这么累呢!作者说得好:只要拥有智慧,每一位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智慧与知识、学历并不相关!看到这里,我发现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和,这下我来了兴趣,仅仅只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是的,教育是一门学问,而郑委老师是用心来做这门学问的。

以往,我总是认为树大自直,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结果孩子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孩子到了青春期,我更是力不从心。从这本书中,我发现有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父母做对了,孩子才优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点,即做一名智慧型家长。对照着郑委老师书中的十大原则,我才感觉自己真是属于那种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

首先是平等与尊重原则——根本的原则。

从孩子很小起,我就认为,我是与他平等相待的,现在看来,还没有真正用心来做。的确如郑委老师所说的,我们总是把坐下来和孩子讲道理当成是对孩子的平等与尊重。平等与尊重的前提是“相信”与“信任”。我扪心自问,对孩子,我是完全相信与信任的吗?没有,真的很惭愧,很多时候我总是不放心。记得初一下学期时,孩子青春叛逆期严重,那半年,我恨不得天天盯着他,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孩子自己也在调整,也在努力摆脱叛逆的影响,其实有时,他的努力我也能感觉到,情绪不好了的时候,他也会提前告诉我:妈妈,我发火时,别理我。但能放心么?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最后还是他自己调整过来了。“你都不相信孩子,谁会相信你的孩子”这句话我会牢牢记着的。

再来看看abc原则——听话的原则。

孩子长这么大,我们从不强迫上什么兴趣班,所有的兴趣班都是他自己选的,可是都半途而废,没有一个能坚持到底的`。我总是说,我的孩子没有长性,做事不能坚持。按照郑委老师老师的说法,是我们家长没帮助好,方法不对,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六字真言”是个好方法!这叫欲擒故纵,有机会我一定试试。

行知合一原则——行动的原则

所谓行知合一就是去做。做一个好家长,真正地与孩子平等,尊重孩子,只有好家长,才会有好孩子,好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给孩子的书读后感篇7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逗孩子斗孩子读后感模板7篇

父母规读后感7篇

父母规读后感范文7篇

《感恩父母》读后感最新7篇

《父母课堂》的读后感7篇

天下父母观后感7篇

教师的书读后感7篇

冒险的书的读后感7篇

《母亲》的书读后感7篇

心中的书读后感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00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