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小伙伴们观看完一场影片后,肯定有很多感慨,可以编写一篇观后感,大家在写观后感时一定要结合我们的生活事例,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八佰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6八佰观后感篇1
是一场大家都熟悉的战役。其实,它称不上是一场战役。
这只是一座孤城上最后的防守,最后的军人,他们如困兽一般的坚守,而已。
无法形容自己坐在电影院时的心情,对这部片子期待得太久了,久到有一些害怕,害怕看到的不是我想看到的,害怕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
无处不在的网民们剧透说,头盔用错了,坦克的型号不对,那两匹马也各种不对,而我,从第一分钟那个软糯的上海话声音出现的瞬间,就攥紧了手机,用尽力气地握住。似乎这样,才足以让我有力气抵挡住接下来的惨烈。
“点枝蜡烛,摆一碗酒酿圆子”这应该是上海人祭祀的习俗吧。
此刻,当我再次想起这话的时候,忍不住想起自己,每年祭祀时,可曾想过那些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们。
而我们,就是影片中提及的那四万万人啊。虽然时光流逝,四万万的基数越来越大,可按理说,应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吧。我们在高楼大厦,钢筋铁骨中穿梭时,可曾在心里竖一座碑,那上面,布满弹孔!
画面转向那匹漂亮的白马,它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它的身躯染上了血色,它的蹄声“蹬蹬”,一声声敲痛人心。对面租界,有女人在唱着歌剧,江的这边,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倒下了,就换你。”
我在回忆剧情的时候又一次热泪横流。
看着那些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
看着河那边的年轻人,为了将电话线带过河而被打成筛子;
看着那面倒下又站起来的旗帜;
看着小男孩搂着白马脖子的片刻宁静;
看着老光棍凝视着女孩脱下衣服的背影;
看着老艺人唱着《长坂坡》,要杀个七进七出……
鼓点声中,多少英雄止步桥上,鲜血将历史浸泡出了浓重的红与黑。我站在几十年以后的盛夏,看镜头下的雪,轻悄的,盖不住一张血污的脸。
电影很长,两个半小时,短暂的宁静都会被枪声打碎。我和朋友说,别带孩子去看。场面太过惨烈,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炮火击碎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居然生出了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错觉。
那个年代,那样的一批人,其实有很多人是怯懦的呀。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他们献出了所有,冰冷的历史却只留下几行字。
那个被打穿了脸颊的老兵油子,
那个没拿过枪的铁算盘,
那几个不敢杀人的新兵蛋子。
他们的家里有娇妻,他们去上海的时候还做着上游轮玩的美梦。如果他们活在现在,或许会成为白领,和我们一样一边抱怨一边行色匆匆;
或许会是一个农民,因为天气不好而骂几句老天;
或许会在工地打工,开着塔吊俯视着脚下变得渺小的人群。
如果他们活在现在,也许生活很艰难,但是,至少不用面对凛冽的炮火,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当电影镜头转向特派员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活下来的勇士们后来的遭遇。被软禁,被暗杀,过了悲惨而与世隔绝的四年孤军生涯。
后来,他们有些回了原籍,有些留在上海做苦力,终此一生,再不能重返战场,杀敌报国。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就这样被重力折断了。
电影停留在他们冲过垃圾桥的刹那。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抛开那些所谓的硬伤不说,有些史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杨惠敏泅渡送旗,比如四百多勇士最后浴血冲桥……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6八佰观后感篇2
赶在假期末与挚友相约许久未见的影院,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电影——《八佰》。看完电影后内心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平复,电影《八佰》中的每一帧都是历史都是泪点,这部电影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
故事是1937年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两个多月的时间,日军的侵略使国军节节败退,战局急转直下,上级命令全主力军全线西撤,独留一支孤军死守上海,军队以四行仓库为阵地与敌人进行了四天四夜的战斗。这支军队仅有四百多人,团座为迷惑敌军便对外宣称部队有八百人,也就有了“八佰壮士”的英勇事迹,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场在战略上毫无意义,战术上毫无胜算的负隅顽抗。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谢晋元团长站在四行仓库的天台上望着苏州河对岸灯火通明的租界,说:“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苏州河将当时的上海分为两部分,河的那边是歌舞升平的东方巴黎,河的这边是面目疮痍的烈火战场,是生与死的分界。
如今再看上海的四行仓库,墙壁上弹孔兮兮可见,但英雄却不知归处,真英雄的结局却是未曾得到善终。战争时期的子弹孔,即是历史又是多少英雄的青春啊!那些英雄小的十几岁大的三十几岁,都是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影片中21岁的陈树生全身绑满手榴弹从六楼纵身而跃与日军同归于尽,最后却连照片都没有留下。还有那句:“有生之年,我想看见富士山头插满五星红旗”。一个个稚气未脱,却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体现的淋漓尽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谢谢,每一位平凡英勇的战士。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如果没有英雄先烈们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那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大好河山,更不会有今天的我们这样舒服的日子。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历史的包袱不会拖累我们,会让我们更加努力前进。
诚然,何为有我们?即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们。作为青年的我们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鸿鹄之志,要努力学习,在书山书海中充实自我,铭记历史,为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有济无济,不负青春。
光是站起来是不行的,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蓝图中久存,其文化必须繁荣发展,文化的接力棒传入我们青年的手中,我们青年便应同离弦的箭一般,有力的奔跑。文化依旧有力量,青年一代便有未来,民族便有希望。努力珍惜现在的一切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努力奔跑吧青年。
6八佰观后感篇3
一河两岸,一边是租界,一边是战场,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天堂的人想去地狱,地狱的人想去天堂。人们在面对战争时产生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到最后,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的团结一心。
这部电影不仅为我们带来视觉上震撼,更让我们受到心灵的洗礼,是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心酸无奈,还是“一个个士兵排着队,在身上绑满炸弹,纵身跳下用血肉之躯和敌寇同归于尽的震惊动容,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战争的残酷无情、军人的拼死力争、宁死不屈。
和平时代的我们无法体会到战争时代的残酷。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我们的前辈选择了战斗到底,小人物大英雄,在那个一无所有的时代仍为国奋战为国献身的烈士,每一个人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出一份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安居乐业。铭记历史,致敬先烈!
6八佰观后感篇4
管虎抗战题材新作《八佰》8月21日在全国上映。这部影片根据真实的上海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团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事实改编,再现了八十三年前那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历史时刻,通过独特的视角、多纬度人物角色、宏伟的战斗场面、逼真震憾的场景、音效,赢得一片赞誉,好评如潮。
20xx年9月8日下午,南通路网中心组织全体党员观看《八佰》电影。
影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战士们为保卫仓库,浑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弹高喊自己名字排队从顶层跃下,与敌军同归于尽,他们自报家门跳下楼以身殉国时,每一个名字和每一个跳跃的身影都炸出若干鲜血和泪水。其中一位战士陈树生在一件白汗衫上给母亲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女童子军杨惠敏用油布包了一面大国旗,在枪林弹雨之下,游过苏州河,将国旗送入国军手中;誓死保护战旗能够矗立不倒,前一排的战士倒下了,后一排的战士前仆后继……
“捐躯赴国死,视死忽如归”。国难当头,八百名壮士为了主权为了民族而斗争,为了祖国而奋不顾身,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不屈不饶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今天和平的时代是这些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6八佰观后感篇5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悲痛和自豪的感情从心底里涌动着。我好像透过屏幕,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些战士的勇敢和无畏。这些有血有肉的战士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们放弃小家,保护国家,用生命和鲜血唤醒了我!让我懂得了身为中华儿女应该怎么去做。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钢板,战士们把身上绑上炸药,毅然从楼上跳了下去。他们的牺牲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演!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随着硝烟消失的战士,都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一开始百姓隔岸观火,硝烟飘到眼前,却依旧毫无警戒之心,总以为有外国人保护是安全的。后来亲眼目睹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国家的血肉长城时,这些生活在租界的人们慢慢的觉醒了,他们就开始自发的为守备军捐钱捐物,接电话向,送国旗和药品,做一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场战斗不仅仅是400人的战斗,更是中华人民的战斗。
影片最后,军队需要向租界撤退时,他们面对敌人的疯狂扫射一点都不畏惧,看着战士们身后的血雾,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之中,会依稀看见渺小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前行。”没错,在血色之中。我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那希望穿越时间。在我胸口燃烧,这800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且行在血雾之中,唤醒了沉睡的麻木的自以为是的中国人民!八佰,不仅仅是八佰人, 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八佰精神。
6八佰观后感篇6
?八佰》这部电影是在前些日子上映的,我妈给我说这是一部抗战的片子,我本以为这是八百壮士抗争成功了呢?谁成想,最后的结果令人感到伤感!
?八佰》主要讲 的是一九三九年,关于“淞沪会战”的故事,位于苏州河北岸的是战火硝烟不断的”四行仓库”的所在地,而河南岸的却是英国人租借处,人民安居乐业,一条河流,将两地分成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色!经过不断抗战,最后虽然失败,但依然有大多数战士存活了下来!
在《八佰》中,最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一个片段是在日军准备爆破大楼时,因为他们四面八方都有钢板防护,手榴弹一扔就弹开了。于是,一位士兵将炸弹绑到了他自己的身上,他不顾敌人重力的炮火攻击,纵身一跃,直接跳入了一群日军所围成的钢板阵,随着一声响动—“咚——”他与一些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了:之后,越来越多的战士也像先殉职的那一位战士一样;身绑炸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其中,我还特佩服一个人,他叫“刀子”,他本来在难民过桥时拦下了一个想“逃”的军人,但在德国人运电话线受阻时,他却挺身而出,以身殉国,将电话线安全运到四行仓库!
从大体上看,他们的抗战已经输了,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所铭记,他们,才是真的中国人!
6八佰观后感篇7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军人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读后感6百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