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分字数篇数,大家都是要围绕主题写作,优秀的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说新闻优秀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新闻优秀作文篇1
“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孙铁翔说道,汶川地震、钓鱼岛巡航、南海巡航,危难面前他冲在一线、从容应对、记录真实;“黄金稻米”事件调查、湄公河复航,新闻现场他感受责任、坚韧和担当,用平凡人的故事彰显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孙铁翔冒着余震爬进了北川,采访时,北川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谈起在北川的生死瞬间,军人问他:“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孙铁翔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后悔一辈子。”
20_年_月_日,《_》发出后,中国海监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巡航,并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孙铁翔问船长,“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船长说:“200多天吧。”孙铁翔心里嘀咕:“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
共和国的安宁,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坚守阵地的船长船员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孙铁翔评价道:“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其实,记者何尝不是这样一份职业呢?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位平凡的记者在平凡的每一天,始终在坚持的状态。
平凡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孙铁翔说,这些看似平凡的人、自认为平凡的人,却时时迸发着不平凡的劲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身上那种责任、坚韧、担当,不仅成为支撑个性的基石,更为国家积累着蓬勃兴旺的力量。
所以,向平凡人致敬。向记录平凡人的记者,致敬!
说新闻优秀作文篇2
传播中国主流之声
2016年2月19日,“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国之大者。
央视—中央媒体总台,不忘使命担当,始终高举旗帜,把“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央视媒体人用叙事性的镜头语言拍摄现场观众的表情和状态,展现天安门广场的壮阔场面。在技术创新上,使用ai智能拍摄设备捕捉拍摄高速飞行的歼20的近景;首次在气球车、鸽子笼上安装了直播微型摄像机,以全新特殊的视角展示鸽子气球升空的瞬间;在献词环节,使用trinity无线稳定拍摄设备呈现了30多秒的长镜头;首次实现了空中视角跟随拍摄,以天安门为背景,国旗升到顶的经典镜头。
人民日报新媒体部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策划突破口,创作改编《少年》mv,创作人们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短视频的时代已经到来,一方面,《少年》mv围绕十四五所创作,其家国情怀和传播效果双双体现,另一方面,此mv与读者共情,对百年征程的追求,通过特殊的剪辑风格,运用苦难的中国社会故事叙事,让红色故事有言值又有颜值,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挖掘红色故事。在全国期间,该作品既有主旋律,让更多青年干部追随信仰,同时又能与青年学子共鸣,传递情感,从多维度增强脚力和眼力,突出时效性。
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呈现出全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的角度,新闻工作者传播信息,激浊扬清,靠的就是多元的视角,借助无人机拍摄、传感器采集,vr、ar临场化呈现,大数据抓取等新技术手段,记者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更沉浸的场景和更具体的事实,掌握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新闻工作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层次和能力,进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互联网碎片化和移动化的语境下,信息的深度和理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更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碎片化不等于支离破碎,只要我们用正确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去驾驭引领就能形成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场。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课,为我们青年学子传播了主流之声。在新时代,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地必然要求。四力是作风的体现,媒体融合的脚力体现在新闻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实时跟进;眼力需要强调从网上线下构建未来趋势;脑力体现为有思想有积淀的报道从来不会过时;笔力更加强调突出多种报道手段的一体应用。四力既是构成履职本领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
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使命任务,面对信息发布从唯一到之一到渠道之变,传播对象从纸媒到屏媒的用户之变,媒体形态从单一到融合人的跨界之变,必须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泥腿子厅官高德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看海雀》、《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风雨无阻向前》、《民生直通车》等新闻报道,是中国大大小小媒体人呕心沥血的创作,他们扎根一线,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追寻新闻真相。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因此新闻工作者锤炼眼力首先要把握国情、党情和民情,要以中华大地为根基,以世界发展为视域,以科学精神为追求,做到眼中有全局、胸中有情怀、笔下有细节。
目前外宣工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又面临着最大的压力,这正是正确认识对外传播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对外传播工作形势和任务的重要遵循。一方面,世界各国都需要更加深度了解中国,“脱贫攻坚、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能够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等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其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维护中国形象是必然要求。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遏制中国,既搞贸易战又搞舆论战,如中美贸易摩擦、华为事件、污蔑新疆棉事件和病毒实验室论。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我们需要认清形式,找准切入点,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对外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挺进互联网战场,在创新表达中全力提升融媒报道水平;在传播渠道上,重点加强平台建设;在传播内容上,全力加强可视化传播、互动式传播。
记者行走在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上、脱贫攻坚的一线、社会治理的前沿,做出了与时代共振地精品佳作,而在技术赋能地媒体融合时代,记者也要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加强数字时代无形地脚力,在终端随人生、信息为人转地移动社交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地重要场域,新闻工作者更要走入基层、调查研究、转变语态、创新形态,做出人民满意的好作品。
作为新闻学子,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胸怀大局,认证学习前辈新闻经验,补齐不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说新闻优秀作文篇3
就在刚才,听了几位同仁精彩的发言,我对大家为新闻事业付出的努力和执着而感动,我也为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表示感谢!在外人眼里,记者是风光、神气的代名词,在我真正成为一名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路上行走后,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我才发现,这个职业在她鲜亮的外表下,最真实的内涵,就是“责任”。
记者又是一个很平常的职业,与其他所有职业一样,做记者的过程就是一个做人的过程。记者是责任、是重托、是公平、是正义 ,这一职业考验着我们的良心、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已经不年轻的女性记者,工作中我始终牢记曾经也是宣传战线上的父亲送我的几句话:工作中要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养淡泊名利的心态;锻炼得心应手的文笔。
我也是一直向这个目标努力去做的。记得那是刚做记者的一年夏天,我随县医院采访,天气炎热再加上我晕车严重,几乎走了一路吐了一路。可是到了目的地,想着工作任务,我强忍身体的不适,抓紧时间按照原定的计划拍摄、沟通、采访,那天完成任务回到家天已经黑透了,由于第二天要做节目,我又连夜把稿子赶出来。后来医院的领导还对我说,小何你看起来柔弱没想到工作起来还有股拼命的劲儿。可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最平凡最平常的,所干的一切都不过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觉得,做记者,辛苦也欣慰。
说新闻优秀作文篇4
“四力”,是信仰,是方向
时隔两年再次强调增强“四力”的重要性,并将面向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扩大到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新时代,需要“四力”记者,需要讴歌时代的华彩乐章,需要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这是新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记者成长的必然过程。
成功的报道背后,必然与记者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新闻“蓝海”的眼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用镜头说话的笔力分不开。“四力”不仅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20_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题为“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在观看之后,心中又对“四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脚力”是线上线下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功,是俯下身段,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眼力”是提升洞察社会的创新视角,是发现问题、辨识真伪、明辨是非,在提高观察力、发现力上下功夫;“脑力”是用主流价值导向引领时代所趋,真正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神圣使命;“笔力”是夯实基础、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做到语言平实、言之有物、实实在在、准确客观。不断增强“四力”让新闻记者坚守主流价值,秉持人文关怀,敢于推陈出新,做到多专多能,既专又全,拿起笔能写,举起话筒能说,端起手机、摄像机能拍,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
20_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向我们展现了新闻报道一线经验,新闻现场深度观察,新闻精品独家专访,新闻精神时代传承。今年3月9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发布mv《少年》,把握年轻人接受心理和习惯,“十四五”规划报道相结合、“百年风华正茂”与“开启新征程”相贯通,获得广大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一致好评。《少年》mv结合年轻网民偏好打造精品,展现百年大党的青春与活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展现红色资源,研究年轻人喜爱的各类“爆款”产品背后蕴含的规律,重视优质网络产品的感染与共情,在技术可视化的基础上用青年人语言讲历史故事,提升情感饱和度,增强社交属性,让人不仅沉浸其中更乐于积极分享。
由新华社创作并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英雄无言——95岁老兵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是近几年来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典型人物报道。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主题重大,思想深刻,精准提炼出张富清的初心本色这一精神内核,使其感人形象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这篇通讯稿的创作背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这篇通讯稿正是作为宣传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形象通过报道得以传播,同时弘扬了坚守初心、不忘本色的社会正能量。新华社的记者们带着感情、敬意与使命,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去发现一名被埋在历史中的老英雄,紧密结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在鲜活的生命体验中涤荡着灵魂,在深切的感知中抒发着对于激情岁月的礼赞,创作出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精品力作。
中国日报社在2020年8月出品的纪录片《老外看小康中国》向全球受众讲好中国全面小康建设之路,让海外受众也能体会领悟到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创作团队精选报道对象,运用“寓言故事”讲述方式,从微观视角的小故事切入,展示宏观视角的系统全局,丰富了视频传递的历史背景信息。创作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挖掘故事背后的典型意义,慢工细活打磨叙事逻辑,探索出一种主旋律外宣的新语态。该片创新主旋律报道外宣范式,发挥中国日报“外”字品牌优势,通过知名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观察视角和观点表达,通过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展现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摆脱“在中国说中国”的局限;在内容层面深入浅出,既有微观生动的基层故事,又有宏观全面的系统观察,故事表达与理念阐述并行,显著降低受众理解难度;灵活运用多种视听手段,现场实拍、动画、人物采访三种形式巧妙穿插,打破时空局限,创新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老外看小康中国》共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4次,微博开机屏1次、知乎视频热榜3次;总传播量累计破亿,海外社交平台超1000万次,引发大量账号转载转发,中外网民热议,网友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白岩松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四力”是一种沉甸甸的信仰,也是以后一直要努力的方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_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四力”、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勇闯新路,记录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时代。
说新闻优秀作文篇5
新闻为民,心系百姓
践行四力讲座是更好引导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闻传播人才而开设的优秀新闻课程,值得我们新闻学子认真观摩学习。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第24集的讲述者正是坚持新闻为民的优秀记者,来自浙江日报的浙江省记协副主席俞佳友。本集他为我们分享了作为一名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所具备的四点要素,同时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如何做一名新闻为民永不停歇的优秀记者这一部分经验心得。
一、保持奔跑姿势,做一名随时准备去现场的新闻战士。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阐述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也应该坚持“做人要好、做事要好、真心交朋友做他人的知己”,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打磨自己,追随着革命老区的优秀传统,写出来《打靶的日子》这一优秀报道,登上了地方党报的副刊头条,随后在守卫祖国海疆时连夜写出一篇篇反映军旅生活的文稿,先后在《解放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这一系列举动让他和军事新闻结下不解之缘,立志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只要有新闻就去现场,重大事件从不缺席的新闻战士”。
二、新闻为民想办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头等大事。秉持着“心中有阳光,做人有力量”的新年,俞佳友在浙江省2009年的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拔中脱颖而出。为了贫困的万阜乡能够富起来,他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走访,做出针对性的帮扶,例如帮助刘宝兰夫妇租地种菜增加收入,还清债务。面对生活条件落后喝不上自来水等困难,俞佳友冲锋在前,带领村民们团结合作用了仅仅两个月完成了自来水工程。此外,他还帮助村民们解决了教育等方面的一部分困难,村民们都说俞记者是“一个好记者、好领导”。
三、保持人民情怀,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以范长江、邹韬奋等前辈为榜样的俞佳友,选择“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的方式,离基层越近,与老百姓就越亲,新闻也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回到杭州后的俞佳友组织记者深入基层,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其中浙江日报推出的《新闻为民,万水千山总是情——看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重访浙西革命老区》成为浙报集团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采访的收官之作,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视频中可以看到,俞佳友与乡村邮递员叶志清亲切握手交谈,真真正正深入乡村基层进行采访。
四、追溯信仰之源,守好红色根脉,让红色基因融入新闻人的血脉。“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是俞佳友开展“信仰的味道”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时铭记在心的。在这次采访活动中,他去到重庆、广州等城市挖掘共产党宣言背后的故事,推出了多篇长篇系列报道和望道微故事、望道足迹h5等新媒体产品,五位一体同步推送,通过全媒体矩阵展示,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反馈和非常大的成功。这说明,好作品之所以有好的反响是因为新闻人所具备的坚定的信仰,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观看了本集新闻大讲堂俞佳友的演讲后,保持人民情怀,忠实履行新闻工作从业者的职责使命也是我日后所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不忘初心运动脚力,在基层心有担当;练就匠心开动眼力,在现场心有感动;持有恒心发动脑力,在路上心怀时代;胸怀爱心调动笔力,在一线心系百姓,这是我们新闻人所应共勉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