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需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内容来写,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上内容的理解,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谈孩子的读后感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1
上个假期找同学借了一本《出卖笑的孩子》来看,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蒂姆是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父亲再娶后,他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这令他的生活分外压抑,只有星期天由爸爸陪着上赛马场时才感到快乐。不幸的是,他的爸爸不久在建筑工地上被木板砸死了,他失去了唯一的温暖和安慰。从此,每当他委屈烦闷的时候,就去赛马场散心,重温和父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小小的蒂姆虽然很悲惨,却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笑。一次,蒂姆又来到赛马场,在那儿他遇见了一个神秘老头,老头以“让蒂姆每赌必赢”为条件,想要换取蒂姆的笑,年幼的蒂姆觉得生活中没有多少值得笑的东西,于是在匆忙和疑惑间答应了他。从此蒂姆失去了他的笑,只是换来了巨大的财富。接下来,善良的蒂姆在完全被颠覆的生活中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是他却不能和朋友们分享愉悦——他不会笑。在尝到了生活中没有笑声的痛苦和辛酸,蒂姆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终于他决心赎回自己的笑。在朋友们的全力相助下,费尽周折,经过和神秘老头的斗智斗勇,蒂姆和朋友们最终战胜了老头,夺回出卖了的笑,过上了自己所想要的微笑生活 。
作者用精彩的推理微笑地带到我们的面前,人生中拥有财富就拥有了一切吗?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满足。再多的金钱换不来微笑。同样的,金钱也买不来友谊,买不来笑容,买不来幸福,买不来健康……钱,不是万能的。真正的快乐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无论多么有钱,多么富有,没有笑容,就不会拥有自己的幸福与快乐!笑,是快乐的源泉,也只有笑容,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是不是应该沉溺在过去中,放弃现在呢?……作者在最后故事完结的时候让我们信心百增,直至情不自禁,嘴角上翘。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2
我以前总以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多说逐渐少”。“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原因是因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天天讲,时时讲,而“优点多说逐渐少”,是担心表扬多了,学生会翘尾巴,产生骄傲情绪,优点便变成了缺点。
因此,我以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把学生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学生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批评。
“赏识你的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啊,怎么孩子在我眼里,全是缺点一点优点都没有?自己也是文化人,光说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呢?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
因此,当我一再指责孩子内向、孤僻,什么都不如人家时,孩子就有一种心理暗示,真的认为自己内向、孤僻,没有一点自信。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爱是一把双刃剑。摧残的爱带给成人和孩子的都是无尽的痛苦,赏识的爱却会让成人和孩子在欢乐中共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学生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学生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3
寒假时,我整天抱着《笑猫日记》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这一本,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西瓜小丑,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杨红缨。
这本书主要讲:翠湖公园里来了一批马戏团,马戏团里的西瓜小丑是孩子们的最爱,可是这个马戏团把西瓜小丑赶走了。西瓜小丑成立了自己的马戏团,笑语的孩子二丫变成了“空中飞猫”,二丫先是从隔了二三米的树之间“飞来飞去”,最后,二丫可以在相隔二十几米的树之间“飞来飞去”了,可是,怎么会这么容易就练成呢?这就要靠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再想想看,也对,古今中外哪个成功人士不是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从普通人变成了大老板的,所以,干什么都要坚持,才会成功。
我们的生活不是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吗?比如:我的小表弟——阳阳,他上二年级,语文字写得特别草,我四大娘给他又买字帖,又报书法班,别说,报了这个班还真有用,再加上描字帖,字大有长进,都超过我了,他坚持了半年下来,字已经超过我了,瞧这不就是坚持的成果吗?书法比赛时还拿过好多一等奖呢!
坚持不懈,是成功的秘决,也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成功的果实结果之前不都是用坚持不懈流下的汗水来浇灌,让这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4
读了【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我记忆深刻。
文中的巴金爷爷在病重的情况下,仍然拿起在自己手里有“千斤重”的比,给孩子们回信,我看得出来,巴金爷爷多么善解人意呀!因为巴金爷爷有病,无法支持这样一次长途的旅行,只好寄一封信给家乡的孩子们,巴金就是巴金,信内还不忘教育人,令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命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他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是呀!帮助别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帮助是一朵花,一朵花语叫善良的花,我,曾经也帮助过别人。
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妇女带着小妹妹上了车,投了钱,还没站稳,司机就开了车,一个踉跄,妇女颤颤巍巍的抓稳了栏杆,这一幕,被我看到了,这是我想,要不要让位置,可是这个位置也是我好不容易等来的呀!纠结了好半天,决定让位置,我是大孩子,碰了撞了没关系,小妹妹可就不行了,我毅然的站起来,招手示意他们过来,她们坐下后,那个阿姨说:“谢谢小姐姐。”我回答了一声,不用谢,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样,自己才会获得有价值,生命才会开花结果。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5
读这本书时,是在六年级暑假。当翻过最后一张书页,我便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这本书。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金玲与我如此相像,却又有那么点不同,似哈哈镜中的影像,虽说大相径庭,但总能瞧出点自己的影子。
金玲是一个乐观,正义,乐于助人,有诸多优点的孩子。但因为她成绩中等,考试时,常常粗心大意为此不少受老师的批评。每当她受老师的批评或被同学们嘲笑时我不禁为此愤愤不平,仿佛是自己遭遇了如此对待般难过,又仿佛是因为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窘情况。而我和她却又不完全相同。遇到困难时,我总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晚上或躲在被子下大哭一场,或在日记上乱画一通。而金玲,她总笑对生活,面对挫折处乱不惊,颇有大将之风,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金玲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处在和金铃同样的年龄,却没能拥有她笑对挫折的心态。我时常被金玲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也因此而为她鸣不平——成绩并不是一个证明人能力的方法,金玲成绩虽然一般,但她却有比金子还贵重的心,这比成绩更重要,这才是一个童年应有的品质。
读到最后两节时,我哭了。金玲和我一样,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结束了。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我相信大多数孩子的童年的句号是圆满的。金玲冲进考场时也一定是自信的,一定是英姿飒爽的冲进考场的。童年只有一次,它是无憾的,金玲冲向考场的一瞬间,她的身上就包含着父母的期盼,老师的祝福,还有自己的目标,即使她面对的是种种竞争,是升学的的巨大压力,但她也是幸福的,即使金玲被迫接受复习班,但她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面对童年过渡到青春的这个大关,我想了许多。
我曾经有一片树叶,我为它取名,叫童年,我将它放进童话书中,做成了书签,慢慢的,这枚书签就用不成了,现在又有一片树叶,缓缓落入我的手中,我为他取名为青春。而我要将这片叶子分成两份,一份陪着我去娱乐,而另一份,我依然要做成书签,而这次,我要把它藏在教科书中,我们不能白白浪费,这让这黄金青春随记忆的大河去了,只有这样才不后悔。让青春散发出自己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不后悔,正青春!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萌生而出的想法,我要为我的青春而奋斗!我的青春,我不后悔。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6
最近,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读后使我意犹未尽。
本书讲得是一个微胖的小女孩金铃,金铃成绩虽然不是太好,但是她是一个善良、体贴父母、关心他人的孩子,她为了考上家附近最好的中学——外国语学校而努力着,她一边做智力测试,一边吃减肥药,在家里又利用课余时间做试卷,之后又在她们班老师那儿补习,渐渐的在班级里她的成绩也越来越好;最后在考试当天的早上又按照传统吃年糕、吃粽子。文章最后作者加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跑啊孩子,冲刺啊!”令人回味无穷。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猜测书中的金铃一定考上了理想中的“外国语学校”,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书中的金铃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她不歧视弱小,有一个比金铃矮一个头的“尚海”他的成绩和体力都不太好,每当有人欺负他时,金铃总是理直气壮地保护他。她很有爱心经常保护小动物,她做下的决定总能去完成,决心比较强。这点我要向她学习,我也经常做决定,但是遇到了我爱看的动画片就会将这些决心抛诸脑后,常常被妈妈追着批评。除此之外,金铃还是个“乐天派”,整天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叫人气也不是恨也不是,我觉得这样的性格很好,孩子就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嘛。学习时就该认真学,玩耍时就该玩个痛快!
读了了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其实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并不只是学习成绩好,人格也是很重要的。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7
龙应台的大名早有听说,最近的关注源于朋友圈里看到的她在大学的演讲,主旨大约是讲和“人文素养”有关,尤其是作为一个政客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她也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多读点“文哲史”方面的书;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讲,也谈中国梦,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并希望下一代的中国人不再有恐惧,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作为一个独立学者和“马政府”的前文化部长,我有理由相信龙应台显然是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带有鲜明的现实批判主义的文化人。读到龙应台,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大跌眼睛,这是一个霸气的,有强烈批判主义的作者吗?就像书的扉页所介绍的那样:“作为华人世界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着万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这本书是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娓娓道来,饱含深情的文字,展现出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也再次让我觉得不管一个外表再强悍的女汉子,作为母亲,她也唯有柔软。
这本书并不厚,或许是因为我尚没有孩子的缘故,却读得比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种画面感,如婴儿般的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书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婴儿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测,去想象。读此书我似乎也有种在努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从小多由奶奶带大,母亲也并非如龙应台那般有文化,或因为儿时记忆断线的缘故,我已记不起什么蝴蝶结,也想不起多少儿时的故事,还有什么洋娃娃,但这已不重要,因为我依然健康快乐的长大,依然具有独立人格,依然爱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每个人的故事,龙应台笔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从小接触到三四种语言,可以听一个有文化的妈妈讲各种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态和妈妈对话。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里,这个妈妈既聪明严厉,又有一个母亲柔情般的呵护,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每位家长也都尽自己所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我们。
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人,柔情背后依然免不了龙应台对社会,家庭的思考,关于婚姻她说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样,只是人类在诸多制度中权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择;婚姻幸福的另一面无可避免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消减”。这些,她又如何对一个两岁半的小孩去解释?我最新的领悟是婚姻与家庭本无所谓完美,所谓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时,双方能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沟通面对,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寻找共通点;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赏中让彼此成长。如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学会欣赏,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谈孩子的读后感篇8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