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人们对书上人物的理解,为了将在书中得到的收获记录下来,我们都要好好的写读后感,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爱心树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读爱心树读后感篇1
4月28日早上我们在学校的操场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关爱生命,奉献爱心》的演讲比赛。
早上我们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同学聚在大操场上。啊!演讲开始了。首先是田主任讲话,接着是由田文利老师讲述比赛规则: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三等奖若干。第一个同学是六年级的大姐姐——刘思思。她的演讲题目是《地球就诊记》。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出场了,我焦急的等待着我们班的三个“娘子军”出场 。
好不容易到了我们班的第一个“娘子军”上场。她当然是连续当过五个学期班长的文家韵了。她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绿色,关爱生命》。她的稿子里面有一个公益广告对我的印象很深:“如果人类不保护地球,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她最后得了三等奖。
再说我们班的第三个“娘子军”赵雨涵,她的演讲题目是《小鸟的诉说》。她的演讲感动了我,也感动了评为,感动了观众。当我想到人们的一张张“血盆大口”——网,不正是像她说的那样吗?她算是打了胜仗——获得了一等奖。
最后校长的讲话让我体会到人真的应该“关爱生命,奉献爱心”了!!!
读爱心树读后感篇2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读爱心树读后感篇3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爱心树读后感篇4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确如此,因为借来的书就有还期,必须每天有计划地读一些,到时候才能如期偿还。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透过本书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讲到这里,我有点惭愧,回忆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把学生当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希望那些后进生们别考的太差,别把平均分拉动太大。事实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由让他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啊。
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确实跟别人有这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说有位后进生上课特别爱唱歌(虽然有时候只是小声哼哼),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于是李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给我来个喜报,好吗?”第一天,他没有来喜报,第二天他来喜报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喜报,第五天他来喜报了。尽管一周内他只有两天来喜报但李老师还是给他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慢慢少了;半个学期后,他基本上改正了坏习惯,李老师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还有一位学生上课在抽屉里偷偷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李老师就把这位学生介绍给一个化学老师,结果他渐渐的迷上了化学。还有一位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李老师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上课抄这本小说等等。
比如说他每个学期前总会印很多的报喜单,哪个孩子在学校有进步,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进步,都可以让他们填写报喜单,并让他们带回家。李老师每天都会亲自为学生朗读小说,和学生一起品味“书”的味道,这正是我们现在正推崇的班级读书会吧。
读爱心树读后感篇5
宁小燕的自杀,杨守丰的病故,接着在《爱心与教育》一文的手记五六中出现,带给我的是不同的震撼。一个是看破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一个是珍惜生命,与什么病症做斗争,却争不过恶劣的环境与病痛,不服地离去。这是为什么?
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是什么使其对生命失去了眷恋,难道整个世界就没有值得好留恋的吗?其实正是太单纯致使这样的结果,因为没有对社会的清楚认真,过于一向情愿认为社会应当纯为净水,她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她已经被自己的理想社会所当浸透,所以看不服看不惯,于是她追随的梦想而去了,称之为解脱。
相比之下,生性要强,不甘心落后,总以积极心态的应对自己的磨难,最终仍是坚持学习,只因身体状况与大学无缘,最终抱着遗憾而去。
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命,最总都是走向了不归路。
对宁小燕来讲,此时的教育是惨白无力的,或是说根本就针对宁小燕落到实处,班主任家长没能关注到她的不一样的言谈表现,做为好朋友也没能及时发现异样行动。李老师的德育教育似乎也无能了,只能防患于未然。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具体到生活中与人相处,更重要是要了解社会不是一个人两个个能扭转的,但可以渐渐去影响他人,这事急不得,是个长期的工程。其实宁也是这样做的,用自己单纯的行为,自己单纯的个性,影响到周围人。只是在她看来,她的力量太薄弱,看不服的事情太多;相比之下重病在身的杨守丰不但以自己早熟的心理解读着身边的不平事,同样也能以豁达开朗的性格影响着周围的人们。那怕是她已离世多年,同学,老师甚至于没见面的笔友老师的牵挂,总以证明她走过的短短的人生之路是值得的,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思考,更是一种精神,用她同学所讲就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杨守丰虽不是英雄,但带给同学,老师的那种执着,令人感受到的平凡人格的伟大,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希望能给其他学生以做人的启迪,做人真的比做事更重要,一个人健康的心理永远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