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为了记录下个人在读书后的感受而书写的,认真阅读是最基础的前提,大家要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来书写读后感,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唱给北京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1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2
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腊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用料简单,结果却喜人。泡好后的腊八蒜,颜色亮丽、清爽,想来就算不吃,光摆在那看着,就能让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从字里行间,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大家都对除夕夜相当重视,除了对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说整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有画面感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描写元宵的那一段了。在那一天,北京整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隆重的像在办喜事。其实过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喜事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当各型各色的灯挂在街边,一一点亮时,透过五彩斑斓的灯罩,看火光闪闪烁烁,一定十分有趣吧?当所有的灯连成一片时,映在夜空中,会不会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涌动,时不时停下驻足观望自己喜欢的花灯,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在文化发展的长流中,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许多节日民俗,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春节。但随着时代的脚步匆匆,春节的味道却逐渐淡化。现在的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当年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情景……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3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放鞭炮是男孩子们的乐趣。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4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5
雨果奖又火了一本书,好多人说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但是最近这几天感觉网上的声音变得不怎么好听了,所以才想写这篇。有剧透,正在看或者打算看的朋友慎看。
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槽点和讽刺点是:作者郝景芳居然是有经济学背景的,如果她没有,大约也就罢了,但是她居然有,那里面的一个低级错误就不能忍了。这本书对经济学有一个论点,就是机器自动化会带来大批量的失业,而为了让人们不失业,所以只能压缩他们的生存时间,并且不允许代替人工。这个观点简直让我快笑死啊,举几个近现代中国的例子:纺织厂女工下岗后稍作培训就可以当饭店服务员;曾有个年代司机比县委书记赚得多,但考驾照的速度远比汽车增长速度快,赶马车的很快就学会开汽车;财务软件出现后,并没有使大量会计失业,原先会打算盘的也很快学会了打键盘。
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会导致人力的失业,反而会促进人工技能的发展。欧洲现在为了保住失业率,所以减少了工作的时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线啊!就好像美国总要求印度和中国减少燃煤,什么混蛋逻辑,美国发展的时候燃煤比我们凶多了好吗,现在你们不担任这些又脏又累的活了,你们开始从轻工业和科技方向发展了,还不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走你们的老路了吗?一边享受着我们带来的廉价商品,一边还谴责我们污染太多,不是矛盾吗?这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啊,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两种现象:一是人口不会再快速增长了(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啊,即使开放二胎);二是我们的劳动时间会大幅度减少。我们现在就是《雪国列车》里面人肉的永动机啊,等快速发展过去,我们也会进行高质量的短时间的工作模式。
至于有人从中看到什么社会分级的现象,我想说我们还用从科幻小说里面看社会分级吗?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是社会层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为我没看到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人对第三世界的压榨,反而他们很有礼貌,并且在为第三世界的人谋划。譬如那个白头发的不允许垃圾处理自动化,怕他们失业;譬如老刀受伤之后,第二世界的那个委托人还给他处理伤口,并且让他洗澡什么的。
没有任何的歧视和压榨,甚至没有轻视,我觉得我们现实的世界都做不到这么好的。那么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件送信的小事,描述一个科幻的世界,表达一份亲情(因为老刀那么努力,是为了一个捡来的娃),就是如此。并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坏心眼。让老刀送信的人让他洗了热水澡,先给他打了定金,而委托的任务不过就是去给心爱的人送一封信;收信的那个女的,虽然有些小心思,想瞒着第二世界的那个男生,但是也是怕伤害;老葛不用说,从第三世界上来,对老刀照顾;那个白头发管事的,怕第三世界的人失业,不肯使用自动化垃圾处理,等等。虽然等级鲜明,但是没有冲突。如果不是想给自己捡来的孩子更好的教育,老刀对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是不满意的。说句实话,在北京打工那些人,已经比在老家的人好太多了,你看他们衣衫褴褛的,住的环境很差,但是他们可能在家里盖着大房子,很风光。否则为什么有人前赴后继地奔向北京呢。人啊,从来都不能纵向对比的,你天天总和王健林比,那你也得能实现那一个亿的小目标吧。
书的构思很好,以小见大,喜欢这种简单的小故事。文笔一般,还需雕琢。但是也不必像网友那么苛刻,骂的一文不值。国外与我们看重的点不同,就好像《魔兽》在美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在中国却被热捧一样。你不一定多牛逼,人家也不一定是瞎,总有你看不到的精华。虽然我也承认《三体》的格局要大很多,文字和整体性也优秀很多,但是《北京折叠》毕竟获奖了,说明简单的小故事也有震撼的力量。为什么自己国家的作品获奖了不引以为傲还要进行批判打压呢,这还是一群读书的人做出来的事,这才是让我觉得震惊和无奈的事情。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6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不说现在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嘛!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借老舍先生的话来做结:“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节。”
唱给北京读后感篇7
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