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在观看完影视作品后,对作品内容、情节、人物以及导演意图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写观后感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1
9月25日,昏黑颓唐的雨像调了水的墨汁在宣纸上洇开一样,把开封这座破落的小城涂抹得更加破落。起床之后,简单的洗漱,买了咖啡与面包当作早餐,给仓鼠投了食。之后,打开电脑,看已下载好的《战争与和平》,bbc新出的剧。
还是初中的时候,买过一本《战争与和平》的缩略本。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名字总是很难记住的。时至今日,关于书本的记忆,只剩“皮埃尔”与“安德烈”这两个人名而已,当然,除了拿破仑与库图佐夫这两个曾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既处于书本之中,实际上,依然在书本之外。
刚看到这部剧第一集开场,忽然间,以前的记忆又苏醒了一部分。皮埃尔,一个看起来无能的,柔弱的,却又满脑子启蒙思想的贵族,继承了一大笔财富。安德烈,一个理性的,深刻的,坚毅的贵族后裔,追求光荣,追求功绩,死于战争。
剧集之中的布景是华丽的,配乐是深沉的,而英语还是比俄语更加顺耳一些。对于改编自人们所公认的巨著的影视,能将一个故事讲得完整,通畅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我也并不苛求能从中看到深刻,宏伟,广大。
叔本华说,人在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就会痛苦,满足了欲望就会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这句话用在《战争与和平》里的贵族生活之中,也算是恰如其分了。贵族的女性的生活内容似乎就是舞会,歌剧与谈情说爱,贵族的男性的生活似乎就是勾搭女人,喝酒与战争。这就是和平的那一部分。它里面的男男女女似乎都光彩夺目,潇洒自如,沉浸在小小的充斥情欲,贪念,暧昧的猩红幻影之中。
在欧洲大陆,反法同盟分分合合,拿破仑加冕为帝,雄霸欧洲。自法国大革命开始所激起的社会的剧烈动荡一直持续着,并且随着拿破仑的兵锋所指,革命的思想正在撬动旧制度的根基。与此同时,俄罗斯如同一只警惕的熊,它体量庞大,而又满身肥肉,凶猛健壮,却又暗疮新萌。法俄之战,既是争霸之战,也是新旧之战,俄罗斯冬季的苦寒似乎是上天对俄国人的庇佑,也像俄罗斯民族狂野,严肃的性格。在拿破仑军队踏上俄国土地的时候,便注定要沿着原路在冬季返回。
?战争与和平》毕竟是如同《红楼梦》一样的巨著,在架构上,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在描述几个贵族家族的分和兴衰,然而,两部作品之间的精神内核却是相差甚远。中国的古典著作,越到最后,悲剧意味便越是浓厚,四大名著无不如此。繁华落尽,霸业凋零,红颜已逝,江山依旧。旧时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是儒为表,道为骨,佛为里。既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志,同时又有把酒东篱的闲情,还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悲怆。而在《战争与和平》的最后一幕,皮埃尔娶了娜塔莎,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他们聚在一起消遣春光,依旧享受着上流贵族的生活。从开头到结尾,仿佛整部剧的情节转折都是在兜圈子。而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便是,forgive。
forgive,可以理解为原谅,也可以理解为救赎。教会的世界观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原罪。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身上的缺陷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西方要人们为着自己的罪行时刻进行忏悔,这与“存天理,去人欲”不是一样的吗?皮埃尔人生的转折在他遇见共济会成员的时候。之后,他燃起了新生活的热情。这多少有一点托尔斯泰本人的写照。在这个世界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以至于每个人都不再心存敬畏的时候,总会有一小部分人重新回到源头试图去重塑精神的世界。而托尔斯泰本人的意思,也从来没有想过革命的手段改造社会,而是继续从宗教中寻求内心安宁的良药。
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却又与西欧有着不小的差别。在近代史上,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封建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俄罗斯并没有民主化的过程。即使当年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烈火在欧洲各地蔓延,在俄国,却并没有产生撬动沙皇统治的力量。直到十月革命的暴发,虽然埋葬了沙皇制度,却依然还是另一种极权统治。直到今天,普京执政的俄罗斯,依旧如此。意识形态虽然变化着,恐怕人们的思维中还残留着旧制度的影子。
?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与安德烈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自我。同时他们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深刻起来。原谅世界,拯救内心。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2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不知道粮食紧缺时人们忍饥挨饿的艰难;我们没有贫困山区的生活经历,无法理解山区的孩子们为什么没吃过肯德基、没见过小食品……但这些却不应该成为我们肆意浪费的理由。看看餐盒里我们挑食剩下的饭菜,看看餐桌上我们吃不完扔掉的剩菜,实在令人惋惜心痛!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此,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1、积极开展以“节约一粒粮,心存一份恩”为主题的班会,倡导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树立节约意识,评选“节粮小明星”。
2、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摒弃铺张浪费等不良的饮食消费习惯。
3、珍惜粮食,适量定餐,不偏食,不挑食,减少浪费。
4、吃饭时能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菜。
5、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6、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监督身边亲人,及时纠正制止浪费粮食现象。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份责任,让我们同心协力,从“节约一粒粮”做起,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____学校
20_.6.23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3
我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使我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这位禁毒英雄――林则徐,产生了无比的敬佩之情。他不为个人利益,不畏强权,不顾个人生死,坚决的打击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动不已。
这部电影里,我记忆最深的是林则徐把洋人的鸦片当众烧毁后倒入了大海里。我为林则徐感到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清官感到自豪。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为吸鸦片身体越来越差,连农活都干不了;士兵因为吸鸦片精神越来越差,连武器都拿不动了;官员因为吸鸦片思想越来越腐败,连国家都能够出卖。鸦片的很多侵入了致使我国白花花的银子从中国人的腰包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从中国的仓库流进了外国人的仓库,中国的财政越来越空虚,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然而就在禁毒活动将近成功之时,林则徐被贪官诬陷,被撤职查办这场轰轰烈烈的禁烟活动就这样夭折了。当时我恨得咬牙切齿真想冲上前把那个贪官打死,把真相告诉当时的皇帝――林则徐是个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历史是不能办法改写的。
看完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会吞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毁灭我们的完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4
历史的年轮就回到了1877年,整个中国贫穷落后,充满了腐败。在西方列强的大炮下受尽屈辱,迫使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包括建立现代化的海军。
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和坚信“少年强则国强”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这时的他们心中充满着自豪,不明白不久就会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甲午大海战。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而日本军舰却没有一艘沉没。影片客观详尽地对甲午大海战进行了历史重现。
看完这部电影,我既感动又愤怒。感动的是关健时刻,邓世昌命“致远”号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可是在敌舰队上百门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最终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随从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但他的爱犬squo;太阳squo;却死死叼住他不放,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连日军也脱帽行礼。看到此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邓世昌爱国英勇的行为让我感动不已。
我愤怒的是,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了全城大屠杀,全城只剩36人侥幸逃脱。而此时的古老的紫禁城里里却是一片欢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愚昧保守而自私的统治者,害了邓世昌等热血青年,害了勤劳善良的老百姓,更害了中国。
回想那段屈辱的历史,看看如今的中国,我不禁为我生活在此刻的中国而感到幸运和自豪,国家繁荣强大,我们老百姓才不会落后挨打;我们少年仅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国家才能富强昌盛,因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发奋图强,为中国之崛起而努力奋斗吧!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5
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
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国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
当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囊中。当时日本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中日两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亲自到中国兵船上公开挑衅,并企图开炮。况且当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国国土,认为区区一个东洋小国何以兴起起几层浪。由于当时洋务运动的成果,让清军不免有些飘飘然,自从1888年正式建立海军后,再也没有购进任何船舰,船龄渐渐老化,何况日本当时新添战舰,与之中国相比,遥遥领先。再者当时慈禧花重金修筑颐和园,抽掉各路军饷,哪里还顾得上战舰重置,连预先订购炮弹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军率领日海军联合舰队开进黄海大东沟伺机埋伏。当中国护航舰驶入黄海大东沟时,日舰便开火袭击,于是北洋舰队便纵队排开。实施反击。炮火炸开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时,海水沸腾。硝烟弥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当时中日悬殊太大。中方舰队严重受到日方的摧残,可中方仍然坚持还击。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静,他下令致远舰向日方舰队开去,可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沉,破碎沉没。当随从递给邓世昌救生圈时,他拒而不接,最终与他的爱犬共同葬身大海。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6
看完了《鸦片战争》这部优秀的电影,能够说回顾中国之前的屈辱史让我倍受感染,思绪也瞬间被打开。
在这部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但其中最令我思绪绵绵并且意久弥长的是片中林则徐说:“此刻世界上已经大国林立了,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以及他在被发配到新疆临行前拜托琦善把一个地球仪交给皇上这两幕。
我们明白,中国古代在清朝之前或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一向都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可能正是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傲慢让中国变得不可一世。(他确实需要点失败来警醒下自我了)
于是,所谓的天朝,完全笼罩在一片愚昧之中,在无知的闭关锁国中早已落后于西方的先进礼貌,之前积累的所有优势瞬间土崩瓦解。而大清国在战争来临前仍还以为自我很了不起,因为无知所以虚妄!
在你还在“怡然自得”时,别人可能已经走了很远。
最终两国兵戎相见时,只能是以卵击石,失败妥协也就不可避免。空流几滴民族英雄的血泪罢了!
所以我一向很佩服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创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伟大的邓小平已经深深意识到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并以自我非凡的魄力将之变为现实。改革我那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下开放的问题,开放意味着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两个不一样的个体之间交流的过程,这透漏出一个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理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一向把学习看得十分之重,因为我深知其重要性,每个单独的个体,不论你是多么多么的优秀,相对于整个大的群体来说绝对只是缥缈。所以,任何个体,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学习。
观看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篇7
回顾历史,异常是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最悲惨,最耻辱的一段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的蓄谋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应战。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让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赔款割地更是空前的过分,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这些本是中国的领土割让给日本。日本可是区区弹丸之地,就能够凭借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让给他那么多的土地,这让那些本就不怀好意的列强们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国这片富饶土地的脚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明显,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对那时的中国也是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王国灭种的重大危机感。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里总是有那么一部分觉醒的人,他们带领着国人冲破枷锁,经历了磨难,建设了新中国,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些伟大的运动虽然它们所代表的观念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摆脱当时悲惨的现状,创立一个让人民幸福生活的国度,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它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最终实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