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大家对书上内容的体会,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用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2
轻轻地翻开《史记》,历史的年轮旋转着重现于我的眼前,王侯将相的人生无比绚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纸上谈兵的惨淡并没有人去关注,宰予昼寝的故事也引不起别人的思考。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打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少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长久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兵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40多万赵军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射死。
那么从认识论的原理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目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兵法是经过实践而来的,是一种认识,认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且我们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纸上谈兵则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违背了发展观,所以我们要想某件事情成为现实,不能只凭口头言论,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实践。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3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史记》这本名着。它不像有些书华而不实,《史记》这本书很吸引人,爸爸妈妈和我争着看。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蔺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天都有战争。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4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寒假里,我读了史记,仿佛看到了野心未泯的庞涓,乐于助人的信陵君,百步穿杨的李广……
?史记》中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喜爱。那是项羽的故事。项羽他十分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自以为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总是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死在了东城。他还不知道他错在哪儿,仍给自己找借口:这是天意,并不是自己用兵的失误。但项羽身上有一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他在东城决战的时候,宁可死在战场上,也绝不当逃兵溜回江东。李清照曾经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完《史记》,我懂了许多,从信陵君的故事中让我懂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同伴,就必须乐于助人,待人温和,当朋友有危险的时候会为同伴出谋划
策。从项羽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有好几次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碰到了一些拦路虎,我并没有绞尽脑汁去思考,而是当个可耻的逃兵,直接跳过去了,甚至可能我连题目也没读清。读了项羽的故事后,我回想起来,真愧疚呀!
?史记》中有许多爱国的伟人,每个人的爱国方式都不一样。我们既不能像屈原那样国亡就投江自尽,也不能像子贡那样凭着三寸不烂金舌影响七国的发展然后以此拯救鲁国,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餐巾纸,建议随身携带手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这些看起来像是小事,但如果大家都做到的话,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国家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还拓展了我的课外知识,更让我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这可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5
读了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发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们炎黄子孙的坚毅和智慧崇拜的五体投地,对我国自古以来朝代的兴替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生活在远古时代,那时既没有文字符号记载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炎帝发现许多小鸟在地上啄食细小的植物种子。他就把这些植物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收获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饱肚子。于是,炎帝向人们介绍这种谷物,推广种植这种谷物的方法。为了耕种方便,炎帝又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了一些农具。从此,这种谷物,也就是粟子开始了大面积种植,人们能够获取较充足的食物。为了感谢炎帝对农业的生产发展的贡献,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神农氏尝遍百草,多次误食有毒的食物,几乎丧命,幸亏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药,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为了不让人们重蹈覆辙,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仍然去尝试各种植物。最后,他尝到了一种名叫断肠草的绿叶黄花植物。这种剧毒植物无药可救,神农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时期非常混乱,各地诸侯乘机而起。轩辕氏决心消除战祸。他修行德政,安抚百姓,整顿军旅,收复了各地的诸侯。他又在逐鹿擒杀了南方诸侯首领蚩尤,统一了天下。后来,人们称他为黄帝。
黄帝执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发生战乱,黄帝就去征讨,扫平判乱,安抚百姓,帮助百姓解决各种困难。他制定历法,让百姓按季节播种收获;劈山开道,方便天下人往来。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劳碌,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的居住过。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无私奉献,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楷模。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无私精神的普照。他们的精神将永世长存,我们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我们还要把他们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永远发达,永远年青,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6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全面地看清自己。这是我读了史记后最深切的感受。
史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之首这部史诗巨著的作者便是后来成为世人皆知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初衷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重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变更的道理与规律,探求历史是如何变化的,最终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感慨。
刚开始读我就爱不释手了,心想:原来我们古老的中国名人轶事还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丰富,人物栩栩如生。有华夏民族的由来、尧舜禹的传说、夏朝的建立。还有那暴虐的商纣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仅如此,书中还有无数名将英豪:善战的卫青,骁勇的李广......以及各方人才:神医扁鹊,才子贾谊,文人相如,通史张赛......
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将相之和,誓同生死,讲的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的故事。廉颇骁勇善战,为赵国打下了一片江山,赵王任命他为上卿。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赵慧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国也想要,做了个交易。但却找不到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用智谋和勇气保全了和氏璧,最终“完璧归赵”。做了大夫。后来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甘心位居他下扬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此后处处避开廉颇。门客韩勃实在看不下去了,规劝蔺相如。蔺相如却说:“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不与廉颇争斗是为赵国着想啊!”廉颇得知后,羞愧不已,背着荆条来“负荆请罪”。他们俩终于和好了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宽容是一种境界,为他人着想,为自己祖国着想更伟大。宽容的美德能够震撼人心。宽容表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有时我犯了一个小错误,妈妈心里很清楚,并没有指证我,骂我,而是透过另外一个事来告诉我这个不应该这样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欢边看书边看电视。爸爸说了我很多次,我不听。妈妈有时会抽查我看书的情72df况,我总是支支吾吾。妈妈也爱看书,我也学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对话问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来了,我很惭愧。妈妈的宽容让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否则便会没效率,事半功倍。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7
从秦始皇到唐朝这一段期间,是这本书的重点在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历史中的宝书,可贵的史书。
小学生读史记读后感篇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看到这句话,大家肯定会想到两个字——《史记》。没错,今年暑假,我就品读了这部辉煌的历史巨著。
?史记》这部书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发生的史事,是我国的第一部记传体史书。它逐一记述了夏、商、周、秦的兴盛和衰败的原因,堪称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父亲的熏陶下,他20岁就开始游历全国,收集素材。在他47岁时,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也终于名垂于青史。
品读全书,我心中百感交集。我笑烽火戏诸侯的幽王,我憎骄奢淫逸的纣王,我赞爱国、执着的苏武,我颂敢于自荐的毛遂,我敬潜心钻研道德学问的老子……
在我心中,”英雄“这个字眼不谁都能配得上的,而在这本书中,我就找到了很多名副其实的大英雄,项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鸿门宴时放走了自己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刘邦,在告别了虞姬之后,他突围失败,被困在了东城,也损失了700余人,到了乌江,一位亭长让他渡船前去江东称个王,但是项羽婉言拒绝,并把他的乌骓马赠于亭长,然后,他让仅剩的二十多人拿着短刀,跟汉军打肉搏战,在杀了几百名汉军之后,拔剑在乌江自刎。
像这样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之后,让我仿佛徜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历史故事。我仿佛看见了太史公在昏暗的光下,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若有所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史记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