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读完书之后的感受铭记于心,为了让自己能够写出深刻的读后感,我们就必须认真推敲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含义,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长征读后感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1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 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我读了这首诗,感触至深。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历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等各种天险的阻隔。但他们心中充满奋斗的心情,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还勤于思考,巧与敌人做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一次,我在放复读机,不知怎么了,突然放不动了,原来带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气,使劲拽。但转念一想,这样会把带子拽断。于是,我静下心,慢慢的取,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取出来了。我悟出一个道理:遇事不怕困难,要克服它才行。
我还从诗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们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不流血牺牲,而且还要面临环境的恶劣,粮食的不足,但是红军战士却依然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们。
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勇敢的红军战士,更不能忘记国家的新中国的创始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指挥作战,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一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用努力来迎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长征,谱写了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和一曲悲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我要把长征铭记在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3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祝彦编写的《长征故事》,书中记述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重要战役和许多感人故事,让我深刻的了解了血染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突破腊子口等故事,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座伟大丰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镌刻下不怕牺牲、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正是这伟大的长征精神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读《长征故事》让我知道: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红军们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是拯救中华民族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他们,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走过草地,跨过雪山,走向希望,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今天的我们成长在国家的和平时代,缺乏对艰苦环境的磨练和历史的深刻了解,这就更需要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读《长征故事》让我知道: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正如习近平所说:“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红军以超人的胆魄和钢铁般的意志,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才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因此我们要继承和践行伟大的长征精神,要敢于征服一切困难,我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雪山、草地”时,要用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被困难所吓倒。
读《长征故事》更让我知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新的长征路,就是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学习钻研的不懈进取、还有对生活中各项任务的勇于担当。年轻的我们就是要把长征精神镌刻心中,不断校准扬帆远航的方向,以习近平所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行”来时时擦亮自己前行的道路,让长征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继续践行长征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强林!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4
深夜无眠,打开电脑,漫无目标的搜索着。正要关机时,一篇文章落入我的眼睛,我的心为之动了一下,哦《枪林弹雨话长征》。
我的思绪随着文章而波动了,慢慢的飞向远方,飞向那个年代。七十年前的事,发现竟如昨天一样,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还有那一张张疲惫而又坚毅的脸。
长征时期,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时代,有多少人的命运在那时毁灭,有多少人无家可归,有多少人在痛苦中埋怨。可命运又是谁能阻止的了的呢?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数个中国人站了起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肝胆相照,只为了一个梦想而拼搏。
在无数人的响应下,在无数次的拼搏之下,我们胜利了,长征胜利了。结束了那个痛苦不堪的局面,也结束了别人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中国人的目光。我们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证明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长征路漫漫,生活极其艰苦,却造就了许多伟大的人们。“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亦如此,现在有些同学生活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停留在原地踏步。经历长征时期的人伟大坚强,和平年代,我们又怎能意志薄弱?生活造就人们,生活也改变人们。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做生活的主宰者。
世界竞争如此激烈,又是一个长征路在等着我们,先辈们成功了,我们也要成功。让我们拿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为了梦想而拼搏奋斗。俗话说,“青出于蓝胜于蓝”,相信我们定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5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6
?长征》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在长征中由于“左”倾的错误,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下,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式,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浴血奋战,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延安,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影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在长征途中,战士们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喝河水。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有多少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长征的伟大胜利。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也是红军在雪山上,雪花满天飞舞,北风呼呼地吹来,战士们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北风就像刀割一样吹在战士们的脸和身体上。行进中,每个战士都不敢坐下休息一会儿,因为他们都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这样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课室的小学生们是无法体会到的。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我感慨万千。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的和平年代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7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壮丽的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篇章。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整部影片充斥着苦难与快择,充斥着光荣与牺牲,并借助王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了红军长征这段神奇的历史。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气挚磅礴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飞夺泸定桥”。
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子弹雨”,在铁索上行走着,向东桥头猛冲过去。那一刻,我惊呆了,红军战士们在那样险峻与艰难的环境下,竟以肉体去抵抗敌人的钢铁武器,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是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湍急的江水,红军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与敌人们进行殊死拼搏。终于,天地也被红军感动了,让红军获得了胜利,我当时十分振奋,心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的红色旅程刚刚结束,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鲜血树立起了一座万事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精神也靠我们去延伸,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可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而艰巨的责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回首来看,人民“跟着走”的选择没有错,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跟着什么走,当然也不能跟着错误走,这是它给我们的启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正是毛泽东看到了这点,对中国的现实给以正确的分析为中国革命该走怎么样的到了,改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学生,我就要时以长征精神提醒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读长征读后感800字篇8
南昌起义后,由于国民党的迫害,无奈之下,红军8万人马向陕北转移。
这次转移行程共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长征。暑假里,我就看了一部介绍长征的历史电影-——《长征》。整部影片讲述了一次艰难,坎坷,伟大而又可歌可泣的征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战士的心情十分低落,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几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地向中央苏区袭来。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在湘江展开血战,强渡湘江,突出了重围。但此战红军伤亡很大,原本的八万人一眨眼就损失了五万,元气大伤。
面对如此形势,一直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在大家的帮助下,对国际共产组织代表李德进行了批评,并解除三人党组织,最终使党的领导权重新回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手中。此后红军的行动变得正确,红军的作战也变得勇猛,胜利也多了起来。毛泽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四渡赤水,佯攻云南等战略,击破泸定桥,带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组建了川陕根据地,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长征终于获得了胜利。
看完影片我不禁赞叹道:“这长征的两万五千里真是坎坷的很呐!”刚开始的湘江之战中,战士们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鲜血把江水给染红了,江面上浮着战士们的尸体,一战过去红军横尸遍野,这个景象惨不忍睹,湘江两岸血流成河,活着的战士也只能为牺牲了的战友痛哭,不能给他们埋葬,因为在后面有几十万大军在追赶他们;在翻越雪山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专业的装备,没有取暖的工具,许多战士在攀登雪山的时候因为雪崩、饥饿、疾病,寒冷而死亡。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在征途中因病而死去,她死后只能埋于风雪之下,让纯洁的雪花将她掩埋,这一切都是多么让人痛楚啊!攻打泸定桥时,战士们吃力地爬着铁索,敌人的枪炮猛烈地向他们射击。在枪林弹雨中,中弹的战士身体痛苦的抽搐着,时不时地掉入万丈深渊,但另外的战士还是顽强地爬向桥对岸。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在无可奈何下,将自己幼子托付给沿途的群众抚养。
可怜天下父母心,主席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禁对主席充满敬佩之情。“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长征精读后感8篇
★ 重走长征作文8篇
★ 红军长征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