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论语》读后感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论语》读后感篇1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 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
这就是我总结出论语的几条名言,我们应该学习学习。
读《论语》读后感篇2
寒假期间,我没有读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诵了老师布置的《论语》。在背诵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于父母的内 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还有写关于人的,比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令我们得益不浅。
读《论语》读后感篇3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读《论语》读后感篇4
犹记得一年多前,当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乡,挥别疼爱关心我的父母时。带着简易的行李,带着对大学象牙塔式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我走进了大学校园,迈向了人生新的起点。而简易的行李里静静地躺着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于丹的《论语心得》。
自识字至今,细细想来,读过品过的书不胜枚举,从梦幻瑰丽的《安徒生童话》到鲁迅批判现实、富有回味的《呐喊》;从三毛展示勇敢与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到路遥解说平凡和苦难的《平凡的世界》;从奥斯洛夫斯基的闪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高尔基讲述“社会大学”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我的大学》等等。这些文学经典如春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灵,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重新得到了塑造。
而在这其中,有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尤为深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我最为彷徨与无助之时,它来到了我的身边。从此,它不遗余力地、细心地指导我,带领我走出了迷茫与困惑。这本书就是于丹的《论语心得》。
与《论语心得》结缘是在那被大家称为“黑色六月”的高考准备时期。那时,努力的看书,努力的备考并没有让我的成绩有所进步,甚至还有退步的趋势。所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繁多的考试曾让我一度陷于崩溃的边缘,我极为害怕即将到来的高考。高考所带来的焦虑与现实里中的种种不如意就好像是一张巨大无形的网,困住了我的思想与灵魂。我感到无比的窒息与惶恐。可想而知,之后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我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看着试卷上惨败的成绩,我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里,我曾经有过的梦想也正一步步地离我远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中看到了《论语心得》这本书。许是对于于丹的好奇和对《论语》的熟悉,让我拿起了这本书。回家之后,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论语心得》主要是有关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以及人生之道的解读,并且还用很多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来阐释《论语》中艰涩难懂的词句。从这些解读与小故事中,特别是书中对心灵之道以及理想之道的阐释中,我找到了我寻觅已久的心灵寄托。
当我读到“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剧你的苦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这段文字时,我怦然心动,有如醍醐灌顶。那一刻,我彻底顿悟了,是啊,为什么不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憾?为什么一再地自怨自艾呢?我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许久过后,我听到了从心灵深处传来的声音:为了自己的前途与梦想,为了家人与朋友,我愿意面对自己,而不是逃避。
从那之后,我一边严格地按照老师制定的计划复习,一边积极地调整心态。每当我快要失去信心,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总会对自己说:不要考虑太多,我只需要尽我全力即可。一个月过去了,以前几乎整夜失眠的现象渐渐地减少了,我的脸上又有了阔别已久的笑容。更重要的是,我的心一天天地静下来,对于高考,对于未来,我已多了几分信心与把握,少了一些忐忑与不安。
经过几个月认真的备考和积极的心理调适,高考终于如约而至,高考的那几天,我的心格外平静。除了粗略地翻翻课本外,每天晚上我还会再读读《论语心得》。然后掩卷沉思,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做一个勇敢的人,尽全力去化解人生的缺憾。”
高考结束了,成绩也很快公布出来,对于成绩我坦然面对与接受。正如《论语心得》所说的那样“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在我惶恐、不安时,《论语心得》悄然而至,引领我走出了心灵的困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又重新找到了定位,找回了自我。
而今我已是一名大二学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学习与生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挑战,但我早已学会坦然接受与面对。现在每天晚上临睡前,我还会再品读一下因为多次翻阅而略显残旧的《论语心得》。我相信《论语心得》中简单的真理和对于感悟的阐释将值得我用一生去解读。
读《论语》读后感篇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疑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专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全都学会了。第二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天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起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现了崭新的知识,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如果学了,然后再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高兴吗?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开心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难道不也是正人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态度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知道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读《论语》读后感篇6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读《论语》读后感篇7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实践和实际中的学习更重要,别人对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对的,认真反省,我会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起来,讲起来容易,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该这样做。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能做到向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学习,认为自己能从中受益,有时会内心里和表情上显露出曾象某位大师学习过(那怕是见过)的得意,但有时出于傲慢心理,可能的竞争,而不愿意向比自己好的学习。这都不是很要的心态,我们应把学习作为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难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认为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认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仅是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多读了几年书而矣!其他的还差得远着呢?教授仅仅是一种技术职务的符号,仅限于他们的领域。每个人知道的毕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来讲吧!我号称是搞色谱的,实际上仅仅是气相色谱,仅仅是气相色谱的应用,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在细说,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炼制中的应用,还没有涉及化工中的应用;再细说,八年时间,仅仅做了石油炼制中硫化物的工作,还不可能完全搞清楚,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所不擅长的呢?怎样把实验室布局好,怎样安装管线好?都是我要学习的,此外,还有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管比我们高的还是低的(首先我们心里不要这样区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只有向有利于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学习,才能收获,才能进步,才能提高。
我的另一感悟是:在我认真学习时,认真积累的同时,把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和过程告诉别人,使他们能吸取我的经验和教训,不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节省他们人生宝贵的时间,取得成功。然后再把这些事例告诉需要知道的人,以激励他们前进,也是很有意义的事。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把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告诉比我年龄小的人。通过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将更认真地学习,并将心得再反馈给需要帮助的人。
读《论语》读后感篇8
十几年前,在一次外出学习活动中听到一位讲课专家教授说想要用两年的时间研读《论语》,内心就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感慨。疑惑她要用两年这么长的时间研读这么短的《论语》,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因为好奇,带着疑惑,从那时起我也开始真正意义上去接触《论语》,走近《论语》。各种版本的和《论语》相关的著作我见到就买。这些年下来,也读了一些,如《孔子传》、《论语全书》、《孔子的智慧》、《亲爱的孔子老师》、《孔子如来》、《孔子家语》、《孔子传》等。越读就越觉得用两年读《论语》太短了,根本就不够。因为,《论语》值得所有的人读一辈子。
?论语今读》,这是我第三遍读这本书了。作者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此书逐章翻译《论语》,以原文、译文、注解和评论、札记和解说的形式出现,引证近人著述。注释精简,非常易于理解原文,因为李老是当代人,有了马哲这个利器,将仁、孝等玄之又玄的概念从人类发展和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有理有据.但此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写的,半是儒学半哲学,书又特别厚,读起来觉得有点深奥有点枯燥,这也是我读了几遍的原因之一。
给《论语》作注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为了有一个学习《论语》的更高起点,也为了寻找研读《论语》的方便法门,当初我在书店恰好看到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论语今读》,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因为大学读书的时候了解李泽厚先生是国内对美学深有研究的大家。因此推断他应该对《论语》另有领悟。读罢,感觉确实是别有一番见解。觉得李老和孔子都是可爱的老头.,但不知道是自己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地方又感觉李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有些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不过李老的见地无疑深深地启发了我,他引领我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学习传统的文化,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了解。
长期以来我感受到情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很多人生的问题和困惑皆源自于感情。我曾试图在这部《论语今读》中找到孔子对情感、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遗憾的是阅读过那么多和《论语》有关的作品,孔子与学生的交流尽管涉及的范围很广,《论语》的思想涵盖了做人、处世、读书、学习、为政、实践等方方面面,唯独不见孔子在这些方面留下那怕是片言只语。想必关于爱情的教育也是孔子的一个难题?或是当时教育不敢深入的一个问题?但是,阅读本书的过程,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老师的孔子,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他重情重义、知书达理、和蔼可亲,甚至也有牢骚、愤懑,还有些孩子气。他的学生也是个性鲜明,各怀才艺。真的感动于这种师生的关系,感动于先人传给我们的儒家精髓。未曾读《论语》时,不知道古代文化对我们今人生活的影响。原来我们的骨子里、血肉里早已渗入了先人的精神,先人的神韵。
我认为研读《论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寻根,在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再读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的感受。我准备用一辈子而不是两年来研读《论语》,并能运用一二,我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我坚信:读《论语》,贵亲从人生事实上体会,不贵多与其他书籍上牵说。
?本书中我感兴趣的观点或内容】
1.当情为和,过情为密。
2.读《论语》,贵亲从人生事实上体会,不贵多与其他书籍上牵说。
3.只要有好的制度,何愁不出人才。
4.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
5.家庭价值:非止于爱,而且有恩,彼此长年帮助提携,宽容谅解,尊老扶幼,亦大难矣。
?孔子的经典话语】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转队;虽多,亦奚以为?
13.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7.当仁,不让于师。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